[实用新型]测试固态物体加热失重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24364.8 | 申请日: | 2010-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6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饶家庭;蒋胜;张义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5/04 | 分类号: | G01N5/0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杨冬 |
地址: | 617067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 固态 物体 加热 失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试固态物体加热失重的装置,尤其是一种适用于钢铁冶金技术领域,对焦炭燃烧及固体矿石进行加热失重测试的装置。
背景技术
测量物体加热失重的方法又名热重法,是在一定的升温速度或恒定温度条件下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方法,它主要用来研究物质热解过程及机理、氧化还原反应及反应动力学等,热重分析仪的构造是由精密天平及其加热炉构成,天平部分具有化学分析天平的一股特性,还具有对质量变化连续跟踪及反应快等特点,热重分析仪一股有立式,卧式两种,其中根据天平放置不同,可分为上皿式即支撑式和下皿式即吊挂式。由于使用时环境条件不同,如测试试样的质量、测试温度、测试气氛等,对使用过程中的结构也有许多不同特点,以达到在测试条件下得到较高的测试精度的目的。对于目前钢铁冶金技术领域,测试矿石失重及固体燃料如焦炭、煤粉等燃料燃烧失重研究,测试装置一股采用马弗炉、吊挂式热重仪,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改变测试环境条件的灵活性较差,吊挂式还存在着支撑装置蚀损大,测试温度较低,测试误差大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加热物体加热温度,从而减少物体在加热过程中产生测试误差的测试固态物体加热失重的装置。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测试固态物体加热失重的装置,包括坩埚,坩埚支撑装置,加热装置和称重装置,所述坩埚通过所述的坩埚支撑装置支撑在所述的加热装置内。
进一步的是,所述坩埚支撑装置由试样管、坩埚支架组成;所述试样管为上部内径小于下部内径的两端开口的耐高温抗氧化高镁质通管,所述坩埚支架为外径小于所述试样管下部内径、大于该试样管上部内径的耐火管;所述试样管套在所述的坩埚支架上,所述坩埚位于所述试样管内的所述的坩埚支架上。
进一步的是,所述坩埚支架耐火管底部设置有封板,在所述封板以上、末套入试样管之间的耐火管管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送风孔,由送风管支架支撑的外部送风管道穿入该送风孔中。
上术方案的优选方式是,在所述坩埚支架顶部设置有直径等于或略小坩埚支架管的微孔孔板,所述坩埚通过该微孔孔板支撑在坩埚支架管上。
进一步的是,所述称重装置由电子称及其支撑架组成;所述坩埚通过所述的坩埚支架支撑在所述的电子称上。
上术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述电子称上设置有定位轴,所述坩埚支架耐火管底部封板上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的定位轴插入所述的定位孔中。
进一步的是,所述加热装置由耐火材料制成的炉体和均布在该炉体内部的加热管构成;所述炉体纵向中部具有一个贯通该炉体上、下底面的通孔,所述坩埚由所述的坩埚支撑装置支撑在该通孔中。
上术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述通孔为一个圆孔,在该圆孔内壁上安装有刚玉管;所述的加热体为由MoSr2制成的高温加热体。
进一步的是,所述炉体通孔的上部设置有盖板,该盖板上设置有活动通风口。
进一步的是,所述加热装置外部设置有一个炉体支撑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装有试样物体的坩埚用支撑在称重装置上的支撑装置支撑在加热装置中进行加热,保证了加热的温度始终处于设定的状态、增加了试样反应速度、收集反应产生的小颗粒固态产物,从而减少了物体在加热过程中产生测试误差的因素,将整个试样装置支撑在称重装置上,能够随时观察物体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一步的减小了加热过程中的测试误差;采用MoSr2制成的高温加热体、耐高温抗氧化高镁质的试样管和耐火材料制成的坩埚支架,避免加热时支撑装置的氧化和蚀损,提高设置测试温度,更进一步的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测试固态物体热重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测试固态物体热重的装置的I部视图
图中标记为:坩埚1、试样管2、坩埚支架3、炉体4、加热管5、送风孔6、送风管支架7、微孔孔板8、活动通风口9、电子称10、定位轴11、电子称支撑架12、刚玉管13、炉体支撑架14。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43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