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触控鼠标改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25274.0 | 申请日: | 2010-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52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元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33 | 分类号: | G06F3/033;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11325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鼠标 改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触控鼠标改良装置,且尤其有关于一种将一可挠性电容感应导体层对应接合组装在鼠标的顶盖本体底面的计算机鼠标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计算机都利用鼠标来操控计算机屏幕上的光标位置或卷动页面;而且现有鼠标都无操控板操作的功能,以致大幅限制鼠标的用途,尤其不能达到多指手势触控鼠标的作用,甚者,鼠标上表面还欠缺印制虚拟按键区或数字符号等按键输入标示,因此使用者无法通过现有鼠标作触控数字输入或特殊功能的操作,上述都是现有鼠标使用时的缺点。
目前,美国苹果计算机公司生产的Magic Mouse(魔术鼠标)是将鼠标顶面设计为多点触控及手势卷动页面等特殊功能的设计。然而该鼠标的全曲面触控点的设计,会让使用者无法由手指感测到机械性的按键状态,反而全然失去传统鼠标的按触手感的辨识性及方便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鼠标改良装置,以使鼠标兼具有按触手感的辨识性及感应多指手势触控功能,解决现有触控鼠标无法让使用者感测到机械性的按键状态等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鼠标改良装置,包括:
一顶盖本体,一概呈弯弧曲面状的顶盖板构造,其包括一感应式触控板,其表面布设复数个虚拟按键区,及二机械式按键板;
一电容感应导体层,其由一第一导体层及一第二导体层所组成的电容感应组件,而各该第一导体层及第二导体层属具有挠性且呈弯弧曲面状的膜片构造,且电容感应导体层对应接合于该顶盖本体的底面位置;
一电路板,其电连接一光学感测组件,用以发射及接收于鼠标相对桌面的反射光学信号;
一滚轮,其电连接及装设于该电路板上且凸伸于该顶盖本体外;
二触动开关,其电连接及装设于该电路板上且分别对应位设于该二按键板底面位置;及
一底座,其与该顶盖本体组装成一完整触控鼠标改良装置,该底座上组装有一导光组件。
较佳的,于该第一导体层的复数个矩阵排例的第一特定感应区及第二导体层的复数个矩阵排例的第二特定感应区,相对应于该顶盖本体的虚拟按键区底面位置,以在手指碰触于该虚拟按键区时,进而产生电容感应电位变化的按键讯号。
较佳的,于该顶盖本体的复数个虚拟按键区印制有功能键及数字键符号,进一步的,该顶盖本体表面印制的虚拟按键区及该电容感应导体层具有透光性。
于一具体实施例中,该光学感测组件包括有一LED光源产生部及一讯号接收部,分别用于发射及接收反射的光学讯号。其中,该底座对应于该导光组件处穿设有一透孔,以使该LED光源产生部所产生的光线得以经该导光组件及该透孔以导引至桌面,且其将由桌面所反射的光线经该导光组件以传输至该光学感测组件的讯号接收部。
较佳的,该顶盖本体表面的虚拟按键区及该电容感应导体层具有透光性,且该电路板上还设有一照明用光源。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通过鼠标的左右键、滚轮及触控板的组合装置,达到了使鼠标兼具有按触手感的辨识性及感应多指手势触控功能,解决了现有触控鼠标无法让使用者感测到机械性的按键状态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触控鼠标改良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触控鼠标改良装置的分解图;及
图3是本实用新型触控鼠标改良装置的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顶盖本体 11.感应式触控板 111..虚拟按键区
12A 12B..机械式按键板 14..水平向槽孔 141..纵向槽孔
142.椭圆形通孔 15.凸柱 20.电容感应导体层 21.第一导体层
211.第一感应区 22.第二导体层 221.第二感应区 30.电路板
31.光学感测组件 312.LED光源产生部 313.信号接收部
35.光源 40.底座 41.透孔 50.导光组件 60.滚轮 70.触动开关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描述。
首先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鼠标改良装置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元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精元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52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