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动量仪的外径测量头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25679.4 | 申请日: | 2010-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01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袁改焕;刘春光;李恒羽;李小宁;陈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3/08 | 分类号: | G01B13/08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涂秀清 |
地址: | 721006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动 量仪 外径 测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管材外径的一种气动量仪的外径测量头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测量管材外径有百分尺、千分尺、气动量仪或超声波等技术设备或手段。其中,百分尺的测量精度有限;千分尺的测量准确度有限且在测量薄壁管材时对人工操作水平要求较高;超声波测量需要专用设备、专用操作人员和标准管,测量成本太高;气动量仪的测量精度、准确度较高且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但传统气动量仪的外径测量头是圆孔形测量头,在测量外径时容易对管材外表面造成较重的划伤,同时会降低管材的直线度,满足不了部分管材的高表面质量要求和高直线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提供一种气动量仪的外径测量头,采用该外径测量头的气动量仪在测量管材外径时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准度且不会伤及管材表面及影响管材的直线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气动量仪的外径测量头分为手柄、Y型测头、气流通路三部分,其中手柄与Y型测头之间衬有密封垫,通过螺栓将手柄、密封垫、Y型测头连接成一整体。气流通路是Y型测头及手柄的内部制成的一个供气体进出的通路。气流通路由进气孔、进气通道、出气通道、出气孔构成,其中Y型测头内设上下两个出气孔,并通过上下两路出气通道与进气通道连通,在进气通道的另一端出口为进气孔,进气孔开设在手柄底部。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有效效果是:采用传统气动量仪时需将被测量管材在气动量仪的圆孔形测量头里纵向移动而产生的管材外表面划伤;而采用本实用新型没有被测量管材在Y型测头内纵向移动的步骤,从而避免了管材外表面被划伤,其次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不用将被测量管材抬起,避免导致被测量管材直线度的降低,操作简单且有效提高了测量的稳定性,保证了测量的精度和准度。
附图说明
图1气动量仪的外径测量头剖面图;
图2附图1中A-A向剖面图;
图中1.手柄;2.进气孔;3.密封垫;4.螺栓;5.进气通道;6.出气通道;7.Y型测头;8.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气动量仪的外径测量头分为手柄、Y型测头、气流通路三部分,其中手柄与Y型测头之间衬有密封垫,通过螺栓将手柄、密封垫、Y型测头连接成一整体。气流通路由进气孔、进气通道、出气通道、出气孔构成,其中Y型测头内设上下两个出气孔,并通过上下两路出气通道与进气通道连通,在进气通道的另一端出口为进气孔,进气孔开设在手柄底部。
测量管外径时的操作步骤是:
1.首先将气动量仪上的气管连接在进气孔上后,使得外径测量头与气动量仪连接,并用气动量仪的上下限校对柱对外径测量头的测量范围和精度进行校对;
2.然后将被测量管材放置在水平台上,用手拿住手柄,将外径测量头的Y型测头竖直包覆住被测量管材的中上部;
3.打开气动量仪的气阀,使得气流从进气孔进入进气通道后流入Y型测头内的上下两路出气通道,从上下两个出气孔流出,同时在Y型测头包覆住待测管材中上部的基础上,用手捻动被测量管材,使被测量管材各部分均匀经过出气孔;
4.从气动量仪上读出被测量管材的直径;
5.将Y型测头抬起,换一个位置再次重复2、3、4步。
例如通过上述实用新型及步骤1-4来测量Φ10.01×0.5mm管材外径的实施例,第一次测量完毕后可从气动量仪上读出被测管材处的直径为Φ10.01-0.008+0.014mm,随后将Y型测头抬起,换一个位置再次重复2、3、4步,测出被测管材处的直径为Φ10.01-0.009+0.011mm…,如此重复,直至测出所有需要测量处的外径,再取平均值后为Φ10.01-0.009+0.008mm。
通过以上步骤对管材进行外径测量可在保证被测管材外径测量精度和准度的前提下,避免了对被测管材的外表面质量和直线度的损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未经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56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