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式输送机头部多点式卸载车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27696.1 | 申请日: | 201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76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柳峰;范德才;周予民;张栋;苏志华;张勇;崔粉;敬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气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34 | 分类号: | B65G47/34 |
代理公司: | 上海京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5 | 代理人: | 周志宏 |
地址: | 20024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送 机头 多点 卸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或贮存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带式输送机头部多点式卸载车。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散料的转运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在电力、化工、钢铁、矿山等部门对储运系统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超大型仓储地,经常面临需要一点对多点的转卸,以实现不同的转卸目的,转卸工艺的复杂化所带来的问题是如何能够通过更有效更便捷通道地将物料分配至指定点。为实现转运,转运系统中需有一对多的带式输送机的卸载节点设置转运楼房或棧桥,为要在狭小的转运楼房或棧桥内容纳这些前后相衔接的带式输送机头部、尾部、以及相应的驱动装置,特别是多条带式输送机并排设置,又涉及到头部多点卸载车的驱动装置的设置成了装卸工艺中的难点。卸载车驱动装置的设置不仅要考虑满足自身多点卸载车的需要,而且还要考虑到与其它相关设备的位置不相冲突,并还要留出足够的检修通道。现有技术中卸载车驱动装置的设置通常采用平面摊开式布置的方式就近设置在卸载车的底架上,这种传统的占地面积过大的设计显然无法满足现场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新颖、节省占地空间、预留足够检修通道的带式输送机头部多点式卸载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一种带式输送机头部多点式卸载车,它包括车架及车轮、车轨、滚筒、托辊、输送带,所述车轨固定在建筑物地面上,滚筒及托辊安装在车架上,其特殊之处在于:还有由电动机、减速箱、销齿轮及销齿齿条组成的驱动装置;所述车架由底座及竖立在底座上的两立柱组成,驱动装置的电动机、减速箱、及安装在减速箱输出轴上销齿轮固定在底座两立柱间的支架上,所述与销齿轮相啮合的销齿齿条与卸载车车轨平行地安装在销齿轮上方的建筑支架上。
所述驱动装置减速箱为双输出轴,双输出轴轴端分别安装有销齿轮。
所述卸载车车轨的两端设有限位止挡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带式输送机头部多点式卸载车,具有如下优点:1)卸载车驱动装置一改通常的平面布置方式,采用上置式立体布置,节约了平面布置占地多的缺陷,解决了多条并列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无法布置的尴尬局面。2)依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卸载车结构,可大大减少节点转运楼房或棧桥的土建设资。3)卸载车驱动装置采用减速箱双输出轴的结构,在双输出轴两端安装销齿轮的方法,可令卸载车的启停、运行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两列皮带机并列卸载车传动装置的布置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在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有两条相同的并列的带式输送机,带式输送机用的头部多点式卸载车采用同样的结构,它包括:车架1及车轮、车轨2、滚筒3、托辊4、输送带6,所述车轨2固定在建筑物地面上,滚筒3及托辊4安装在车架上,由电动机51、减速箱52、销齿轮53及销齿齿条54组成的驱动装置;所述车架1由矩形底座11及竖立在底座上的两立柱12组成,驱动装置的电动机51、减速箱52、及安装在减速箱输出轴上销齿轮53安装在底座两立柱间的支架上,所述与销齿轮53相啮合的销齿齿条54与卸载车车轨2平行地安装在销齿轮53上方的建筑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还采取了如下措施:所述驱动装置减速箱为双输出轴,双输出轴轴端分别安装有销齿轮。这种布置令卸载车均衡受力,行走时不会偏斜。在卸载车车轨的两端还可以设置限位止挡装置21。当卸载车与限位止挡装置相触时,切断卸载车的供电电源令小车停止运行。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工作的:当带式输送机卸料点需改变时,卸载车驱动装置电机带电后,减速机输出轴上的销齿轮输出扭矩,销齿齿条给予反作用力推动卸载车沿轨导移动至所需到达的位置。
上面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实施例给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内熟练的技术人员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均在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气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气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76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