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28535.4 | 申请日: | 2010-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7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颛正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颛正勤 |
主分类号: | A01G27/02 | 分类号: | A01G27/02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41112 | 代理人: | 陆君 |
地址: | 471031 河南省洛***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渗透 水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树木灌溉领域,尤其是涉及用于对种植的果林、树林等林园中的树木施水肥的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促进树木成活和生长最根本的问题是水份充足,而目前的灌溉方式有浇灌法和喷灌法;使用浇灌法是利用软水管或开挖浇水沟对树木进行灌溉,该方法对水量要求较大,除造成较大的水资源浪费外,在缺水地区还不易实施;使用喷灌法是在树木间设置喷洒装置,定时或不定时的进行喷洒灌溉,该方法由于喷头的辐射面积有限及水压大小不稳定等原因,易造成有些树木水份溢余,而有些树木水份又不足的现象,故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此外,树木是依靠根部吸收水份和养份的,而浇灌法和喷灌法只能用于施水,对树木施肥还需要进行其他操作,非常费力,且浇灌法和喷灌法均是建立在地表之上的灌溉方法,由于气候干燥或地表干结等原因,极易造成水资源的蒸发损耗及不易渗透至土壤中,从而不能有效的保证树木根部吸收到充足的水份,从而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所述的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不但能够用于施水或施肥,而且充分保证树木根部对水份及养份的吸收,极大的节约了水资源,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包含管路和容器;所述管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端口各设有能够密封的活动盖帽;所述的管体上连接有容器;所述的容器至少为一个,并且容器分别对应单棵树木固定安放于该树木根系土壤中,所述的容器设有渗透孔。
所述的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所述的进水口固定连接在供水管道上,并在进水口处设有阀门。
所述的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所述的管体设为直线形、矩形、圆形或多角形,并固定安放于地下或地表上。
所述的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所述的管体上通过三通连接有容器。
所述的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所述的管体上通过焊接或热熔连接有容器。
所述的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所述的容器为土瓦或红砖物质构成。
所述的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所述的容器内装填有吸渗物,所述的吸渗物为棉、麻或海绵物质。
所述的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所述的容器底部设有漏水孔,所述的漏水孔外部设有渗滤层。
所述的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所述的容器内设有水位显示计,所述水位显示计的感应端位于容器内,水位显示计的刻度端露出地表。
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由于根据园林或果林中树木排列的情况采用了固定安放在地下的容器,针对每棵树木的根系进行持续性的渗透施水或施肥,避免了水份或养份在地表的蒸发损耗,充分保证了树木对水份及养份的吸收,极大的节约了水资源,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容器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水口;2、管体;3、出水口;4、容器;5、渗透孔;6、供水管道;7、阀门;8、吸渗物;9、漏水孔;10、渗滤层;11、水位显示计。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更详细的解释本实用新型,公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保护本实用新型范围内的一切变化和改进,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结合附图1所述的根灌渗透施水肥装置,包含管路和容器;所述的管路包括进水口1、管体2和出水口3;所述的进水口1和出水口3露出地表,并在端口各设有能够密封的盖帽;所述的管体2根据园林或果林中树木分布排列的情况设置为直线形、矩形、圆形或多角形固定安放于地下或地表上,并在管体2上对应每棵树木的位置分别通过三通连接有容器4;所述的容器4对应单棵树木固定安放于该树木根系土壤中,容器4底面设有渗透孔5,或用土瓦或红砖等具备渗透性能的物质构成容器4,从而使容器4在充满水份或液肥后能够持续的渗透至树木的根系土壤中,保证树木的吸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颛正勤,未经颛正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85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