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屏蔽视窗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28723.7 | 申请日: | 201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55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国志宇;柴燕慧;蒋玉伟;姜磊;胡浩;郑万波;陈云西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0 | 分类号: | G02B7/00;H05K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屏蔽 视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屏蔽视窗。
背景技术
电磁屏蔽是抗电磁干扰的三大技术之一,它是利用屏蔽体阻止或减小电磁能量传输的一种措施。屏蔽就是对两个空间区域之间进行隔离,以控制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由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感应和辐射。具体讲,就是用屏蔽体将元部件、电路、组合件、电缆或整个系统的干扰源包围起来,防止干扰电磁场向外扩散;用屏蔽体将接收电路、设备或系统包围起来,防止它们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因为屏蔽体对来自导线、电缆、元部件、电路或系统等外部的干扰电磁波和内部电磁波均起着吸收能量(涡流损耗)、反射能量(电磁波在屏蔽体上的界面反射)和抵消能量(电磁感应在屏蔽层上产生反向电磁场,可抵消部分干扰电磁波)的作用,所以屏蔽体具有减弱干扰的功能。
对于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视窗,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屏蔽体是在视窗基材表面上面镀一层很薄的ITO薄膜,ITO薄膜具有很高的透光率,但是电阻值比较大,而电阻值越大,屏蔽效果越差。但是如果增加ITO膜的厚度,电阻值变小了,但是透光率就会降低,影响视窗的使用效果,另外就是制作ITO的价格也比较昂贵,对所用设备要求很高。
另外还有一种屏蔽体是利用金属材料制得。例如,CN200810060905公开了一种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玻璃,其是在白玻衬底上一次沉积有第一硫化锌薄膜层、金属银薄膜层、第二硫化锌薄膜层。但是硫化锌的电阻也比较大,会影响电磁屏蔽膜层的导电性,降低屏蔽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视窗上的防电磁干扰膜电阻较大等屏蔽效果不佳、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磁屏蔽效果好且制作成本较低的电磁屏蔽视窗。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磁屏蔽视窗,包括功能基材和负载在功能基板上的第一银膜,还包括负载在第一银膜表面的四周边缘处的第二银膜以及负载在第二银膜上的镍膜,所述镍膜上连接有接地线。
进一步的:
所述电磁屏蔽视窗还包括通过粘合层与功能基材和镍膜连接的结构基板,所述结构基板覆盖部分镍膜。
所述电磁屏蔽视窗功能基板、第一银膜、粘合层、结构基板的整体透光率为60%-75%。
所述粘合层的厚度为0.05-0.2毫米,所述结构基板的厚度为0.3-4毫米。
所述第一银膜的透光率为60%-80%,厚度为40-70纳米。
所述第二银膜的厚度为300-400纳米,所述功能基板的厚度为0.3-4毫米。
所述第二银膜层的宽度为5-8毫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视窗,主要功能结构(起到屏蔽电磁的作用)为第一银膜,较薄的银层电阻较低,具有优良的防电磁干扰功能。另外其透光率也较高,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屏蔽视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屏蔽视窗,其包括功能基材1和负载在功能基板上的第一银膜2,即覆盖在功能基材上观察者不能看到的面。还包括负载在第一银膜表面的四周边缘处的第二银膜3以及负载在第二银膜上的镍膜4,所述镍膜上连接有接地线5,所述电磁屏蔽视窗还包括通过粘合层6与功能基材和镍膜连接的结构基板7,所述结构基板覆盖部分镍膜。这样功能片材表面积比结构片材大一圈,使得镍膜的边缘外露,将外漏边缘接地,可以起到电磁屏蔽的作用。
优选的,在基板的侧面也覆盖有上述第一银膜,则上述第一银膜表面的四周边缘处包括功能基板侧面上的银膜和表面上四周边缘的银膜,在其上覆盖第二银膜。针对功能基板的背面而言,所述背面上第一银膜的四周边缘上覆盖的第二银膜的面积根据设计而定,一般来说,所述第二银膜层的宽度为5-8毫米,也就是说该第一银膜表面宽度方向上两端5-8毫米、长度方向上两端5-8毫米所围成的环形上覆盖有第二银膜。所述第二银膜围着的功能基板可透光部分即是视窗的有效使用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87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