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同时拉制三根硅芯的高频感应加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32731.9 | 申请日: | 2010-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5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董淑梅;王建春;宋艳玲;原洛渭;王一强;程涛;吴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晶体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30B15/14 | 分类号: | C30B15/14;H05B6/22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10077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时 拉制 三根硅芯 高频 感应 加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多晶硅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晶硅设备硅芯炉中的高频感应加热器,具体涉及一种可同时拉制三根硅芯的高频感应加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太阳能行业的蓬勃发展,多晶硅市场得以迅猛发展,国内外有实力的商业巨头纷纷投入巨资介入多晶硅行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硅芯炉是多晶硅生产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研发更新型、性能更为卓越的硅芯设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多晶硅生产规模的扩大,硅芯炉数量很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能源消耗,占用面积越来越大,而能源消耗也已成为多晶硅生产厂家的考量指标之一,因此,从提高设备效率,节能降耗,节约成本方面考虑,很有必要研发产能更优的硅芯制备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同时拉制三根硅芯的高频感应加热器,解决了现有的硅芯炉效率低、能耗大、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同时拉制三根硅芯的高频感应加热器,包括圆柱形聚流板,聚流板的外表面环绕有铜管,铜管的两个端口处连接有连接座,铜管的另一侧外表面焊接有用于接地的接地板,聚流板的内部中心开有化料孔,围绕化料孔设置有三个拉制孔,围绕化料孔还设置有两个弦切孔或葫芦孔,三个拉制孔之间的间隙处、两个弦切孔或葫芦孔之间的间隙处以及拉制孔与弦切孔或葫芦孔之间的间隙处设置有分流槽。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其中的铜管与聚流板通过银焊或铜焊固定。
其中的拉制孔上有倒角。
其中的化料孔上有倒角。
其中的拉制孔的靠近化料孔侧设置有小切孔。
其中的分流槽的外端设置有小孔。
其中的聚流板上靠近铜管出口端处开有斜切口。
其中的聚流板的顶部设置有大锥面。
其中的聚流板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台阶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次可同时拉制三根硅芯,效率是一次拉制一根硅芯效率的3倍,明显提高设备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及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频感应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频感应加热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频感应加热器工作时某个瞬间电流分布以及磁力线分布示意图。
图中,1.连接座,2.铜管,3.聚流板,4.接地板,5.化料孔,6.拉制孔,7.小切孔,8.分流槽,9.小孔,10.弦切孔或葫芦孔,11.斜切口,12.大锥面,13.台阶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高频感应加热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圆柱形聚流板3,聚流板3的外表面环绕有铜管2,铜管2与聚流板3通过银焊或铜焊固定,铜管2的两个端口处连接有连接座1,连接座1为半圆板,铜管2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接地的接地板4,聚流板3的内部中心开有化料孔5,化料孔5上有倒角,围绕化料孔5设置有三个拉制孔6,拉制孔6上有大倒角,拉制孔6的靠近化料孔5侧设置有小切孔7,围绕化料孔5还设置有两个弦切孔或葫芦孔10,三个拉制孔6之间的间隙处、两个弦切孔或葫芦孔10之间的间隙处以及拉制孔6与弦切孔或葫芦孔10之间的间隙处设置有分流槽8,共有5个分流槽8,分流槽8的外端设置有小孔9,聚流板3的靠近铜管2出口端处开有斜切口11,如图2所示,聚流板3的顶部设置有大锥面12,聚流板3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台阶面1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当交变的高频电流通过高频感应加热器的两极即连接座1进入铜管2,通过铜管2导通聚流板3,于是在聚流板3上形成如图3所示某瞬间电流分布,交变电流产生交变磁场,交变磁场产生热,形成热场,从而使得感应加热器下方的多晶硅原料棒被加热熔化,核心部分就是孔及槽间参数匹配合适,使得拉制孔6下产生的3个独立的熔区是一致的,从而保证拉制出的三根硅芯直径的一致性。其中铜管2中通有冷却水,用于冷却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可同时拉制三根硅芯的高频感应加热器,实现了一次能同时拉制三根硅芯,同等时间内硅芯炉的产能提高了3倍;同等规模的多晶硅生产产能大幅提升,硅芯炉数量大大减少,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及能源,降低了多晶硅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晶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理工晶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27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软着陆扩散设备的炉门控制机构
- 下一篇:一种用于单晶炉降低拉晶功率的热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