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防爆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34913.X | 申请日: | 2010-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17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包雄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包雄伟 |
主分类号: | H01M2/12 | 分类号: | H01M2/12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周端仪 |
地址: | 51033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防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是一种电池防爆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动力电池相对电子类产品所用的电池相比,其容量、体积和重量非常庞大(几千或几万倍以上)。一旦发生爆炸或起火,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所以对车用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要求很高,为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目前也有一些技术在应用,有些用雕刻法形成很薄的刻槽,当电池内压力过大时,会在很薄的刻槽处爆裂,释放压力,防止电池爆炸;有些是用钎焊的方法在电池的包装壳上贴上很薄的金属箔片,同样,当电池内的压力过大时,箔片爆裂,释放压力,从而达到防止电池爆炸的目的。
以上的方案虽然能释放压力,防止电池爆炸,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其爆裂部位都与电解液直接接触。由于电解液的腐蚀性,并且爆裂部位很薄(厚度<0.01毫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很薄的爆裂部位有被蚀穿的危险。从而极大地缩短电池的寿命。并且这些结构都必须在电池生产工序的前面完成安装,所以电池的包装壳体上还必须预留灌注电解液的注液孔,最后又必须把注液孔堵上,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防爆器,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而且组装容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池防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可安装于电池壳体上的阀体,该中空的阀体内至少密封设有一层金属膜,以及一层将上述金属膜与电池内部隔开的耐电解液腐蚀的高分子材料膜。
所述阀体内密封设有三层膜片,其中中间膜片为金属膜,两侧膜片为耐电解液腐蚀的高分子材料膜。
所述的每层膜片通过压环将其与阀体内的相应配合面压紧贴合。
所述的压环与阀体之间过盈配合或用粘结、或螺纹配合。
所述的膜片与阀体、压环的压紧贴合面之间涂有密封胶或装有密封圈。
所述的阀体上与电池顶盖安装连接的部位设有螺纹,并套设有密封圈。
所述的阀体外设有可防止阀体转动的防松片。
所述的阀体的外轮廓为多边形,防松片底部焊接于电池顶盖的防爆器安装孔周边,上部折起靠近阀体外轮廓进行防松定位。
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安装有上述的电池防爆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结构的电池防爆器,解决了爆裂部位的腐蚀性寿命的问题,在保证电池安全性的同时,大大延长了电池的寿命,另外本结构的防爆器能够在电池的所有工序完成后最后安装,先利用防爆器的安装孔灌注电解液,最后安装好防爆器的同时也完成电池的密封,省了电解液灌注孔等工序,工序更可靠,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剖面图(防松片未折起);
图4是防松片折起时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池防爆器,包括一可安装于电池壳体上的阀体1,该中空的阀体内至少密封设有一层具有优良不透气性的金属膜,以及一层将上述金属膜与电池内部隔开的耐电解液腐蚀的高分子材料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阀体1内密封设有三层膜片,为下膜片2、中膜片4和上膜片6,分别由下压环3、中压环5、上压环7将其与阀体1内的相应配合面压紧贴合。其中,下膜片2和上膜片6为耐电解液腐蚀的高分子材料膜,中膜片4为金属膜。下压环3、中压环5和上压环7与阀体1之间是过盈配合或用粘结、或螺纹配。各层膜片与阀体、压环的压紧贴合面之间涂有密封胶或装有密封圈,以保证密封性能并提高贴合强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下膜片2和上膜片6把中膜片4保护在中间,避免了中膜片4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所以避免了中膜片4的腐蚀失效,从而保证了电池的寿命。
如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防暴器安装在电池顶盖8相应的防爆器安装孔上, 电池顶盖8的防爆器安装孔上加工有螺纹,其周围还设有防止防爆器松脱的防松片9,防爆器的阀体1上与电池顶盖8的安装连接部位也加工有螺纹,并套有密封圈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包雄伟,未经包雄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49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