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体温监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37332.1 | 申请日: | 2010-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46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吴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旭东 |
主分类号: | A61B5/01 | 分类号: | A61B5/01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李夫寿 |
地址: | 257000 山东省东营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体温 监视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电子体温监视装置。
二、背景技术
目前测量人体体温,最常用的是玻璃水银体温计。临床对病人的体温检查,基本为每天两次,对于特殊病人往往需要多次检查,医护人员需要频繁来往于病房和医务室之间,给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特别是此类病人较多而又在夜晚值班时,其情况更为突出。如病人体温突然升高,而医护人员又刚好没在此时测量体温,很可能造成重大医疗事故。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随时监视病人体温状态且能及时报警的电子体温监视装置。
其技术方案是:包括电池、开关、集成电路、电容、电阻、电位器、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热敏电阻、三极管和蜂鸣器,电池的负极端为地线端,电池的正极与开关的一端相连接,开关的另一端为电源端。第一集成电路的4、5脚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5脚通过第二电阻与地线端相连接,7脚通过第一二极管与地线端相连接,2脚通过热敏电阻与地线端相连接,1脚通过电位器与电源端相连接,14脚与电源端相连接,12脚通过第二发光二极管与电源端相连接,10脚通过第三发光二极管与电源端相连接,其11脚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电源端相连接,另一路通过第二二极管及第三电阻与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端相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一路通过第四电阻与地线端相连接,另一路与第二集成电路的5脚相连接,第二集成电路的1脚与电源端相连接,第二集成电路的4脚与地线端相连接,第二集成电路的2、3脚与蜂鸣器的一端相连接,蜂鸣器的另一端与地线端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集成电路使用型号为ZH-3的集成电路。所述第二集成电路使用型号为TWH8778的集成电路。所述热敏电阻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随时监视病人体温状态且能及时报警的优点。
四、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电子体温监视装置,包括电池GB、开关K、集成电路IC1-IC2、电阻R1-R4、电位器RP、二极管D1-D2、发光二极管L1-L3、热敏电阻RT、三极管V和蜂鸣器HA,电池GB的负极端为地线端G,电池GB的正极与开关S的一端相连接,开关S的另一端为电源端VD。第一集成电路IC1的4、5脚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R1,5脚通过第二电阻R2与地线端GND相连接,7脚通过第一二极管D1与地线端GND相连接,2脚通过热敏电阻RT与地线端GND相连接,1脚通过电位器RP与电源端VD相连接,14脚与电源端VD相连接,12脚通过第二发光二极管L2与电源端VD相连接,10脚通过第三发光二极管L3与电源端VD相连接,其11脚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一发光二极管L1与电源端相VD连接,另一路通过第二二极管D2及第三电阻R3与三极管V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V的发射极与电源端VD相连接,三极管V的集电极一路通过第四电阻R4与地线端GND相连接,另一路与第二集成电路IC2的5脚相连接,第二集成电路IC2的1脚与电源端相连接,第二集成电路IC2的4脚与地线端GND相连接,第二集成电路IC2的2、3脚与蜂鸣器HA的一端相连接,蜂鸣器HA的另一端与地线端GND相连接。第一集成电路IC1可使用型号为ZH-3的集成电路。第二集成电路IC2可使用型号为TWH8778的集成电路。所述热敏电阻RT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热敏电阻RT粘贴在病人腋下,开启开关S即可。调整电位器RP可设定报警温度。当病人温度正常时,第三发光二极管L1发光,提示正常,当病人体温升高,但没达到设定值时,第二发光二极管L1发光,提示体温升高,当病人体温升高的设定值时,第一发光二极管L1发光,同时蜂鸣器HA鸣叫报警,提示病人体温超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旭东,未经吴旭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73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