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保温稠油罐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38324.9 | 申请日: | 201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98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梁爱国;黄大江;田忠民;廖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8/74 | 分类号: | B65D88/74;B65D90/12;E21B36/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李玉明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温 油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采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稠油开采,是一种针对中、高粘度稠油临时投产井生产困难而设计的适合于井口近距离摆放的保温稠油罐。
背景技术
目前,稠油探井、评价井、控制井等热采试油井,由于没有完善的伴热、集输等生产系统,往往采用60m3圆罐临投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即油井采出的原油一般通过出油管道进入60m3圆罐,然后装车拉运。
对于中、高粘度的稠油临投井,60m3圆罐临投生产工艺在冬季生产时面临如下困难:
1、由于60m3圆罐及罐基础体积较大,出于安全考虑,一般布置在距离井口较远的位置,整条出油管长约50米。冬季随着气温降低,管内油温下降,原油粘度急剧增大,导致沿程压损过大。对于中、高粘度的稠油井,原油在50米长的管道中流动,沿程压损分别为2.5MPa、7.0MPa。由于沿程压损过大,油井产量急剧下降甚至停产——管内原油已无法流动。
2、罐内原油夏季装车较为顺利,但一到寒冷的冬季,随着气温的下降,稠油流动性变差。即使60m3圆罐罐内电加热器将加热温度设定到极限(399℃),从出油管线中流出的油流温度只能达到40℃左右。最困难的时候装卸车原油需花费5~6小时,效率极低,严重影响了原油的装运工作。
由于面临以上困难,60m3圆罐临投生产工艺不能满足中、高粘度稠油临投井冬季生产需求。
对于个别特高粘度的热采试油井,即使在夏季,随着注汽后生产时间的延长油温逐渐降低,原油粘度逐渐增大,管道内阻力上升,通过较长的出油管道进入60m3圆罐生产也会出现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温稠油罐,能实现中、高粘度稠油临时投产井(边探井、评价井、控制井)在伴热、集输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采油生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保温稠油罐,主要由方罐罐体和电加热器组成,方罐罐体是钢板焊接的立方体形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方罐罐体内的底部固定有两组电加热器,电加热器的接电源端穿过方罐罐体壁并固定在方罐罐体的壁上,电加热器与方罐罐体罐壁之间有密封圈;在方罐罐体的上部焊接有管线接头,管线接头能连接管线。管线与采油树连接,能实现中、高粘度稠油临时投产井在伴热、集输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采油生产。
为了方罐罐体移动方便,在方罐罐体的底部固定有爬犁。
为了方罐罐体保温,在方罐罐体的外表面包裹有复合硅酸盐毡,复合硅酸盐毡的外部包有镀锌铁皮作保护层。
所述的方罐罐体的容积为30m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保温稠油罐,采用电加热方式为30m3保温方罐内稠油提供热量,有效解决了中、高粘度稠油临投井生产时井口回压升高、原油装卸困难等难题,确保此类井能稳定、高效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保温稠油罐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加热器,2.方罐罐体,3.输油管线,4.采油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一个保温稠油罐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保温稠油罐,主要由方罐罐体2和电加热器1组成,方罐罐体2是钢板焊接的立方体形容器。方罐罐体2外壁长度为7m,宽度为3m,高度为1.45m,容积约为30m3。30m3保温方罐与油田常用的60m3圆罐相比,体积较小,有效容积30m3,外部尺寸也相对小巧,便于井口近距摆放而不影响修井作业。
在方罐罐体2内的底部固定有两组防爆型电加热器1,每组电加热器1的功率为30kW。电加热器1的接电源端穿过方罐罐体2壁并固定在方罐罐体2的壁上,电加热器1与方罐罐体2罐壁之间有密封圈。在使用中,两台电加热器1可采取一用一备或也可同时启动,根据生产情况、天气情况而定。每台电加热器可设定加温值,实现自动启停。
在方罐罐体2的上部焊接有管线接头,管线接头能连接管线3。管线3与采油树4连接,能实现中、高粘度稠油临时投产井在伴热、集输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采油生产。
在方罐罐体2的底部固定有爬犁。在空罐的情况下,可以用重型车辆(装载机等)进行(道路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拖运,方便快捷,可随时吊往周边油井。远距离运输时,可用大型货车拉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83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书馆自动取书上架系统
- 下一篇:一种气相控温污水储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