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寸、关、尺三部脉象信号采集分析仪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38627.0 | 申请日: | 201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46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治国;潘桂娟;杨杰;向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5/02 | 分类号: | A61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科联合专利事务所 11130 | 代理人: | 王为 |
地址: | 1007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部 脉象 信号 采集 分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脉象信号采集分析仪。
背景技术
望、闻、问、切被合称之为中医四诊,是中国的原创医疗技术和伟大发明,是中医临床诊断病证的主要手段,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中医诊断仍然依靠望、闻、问、切四诊,但传统四诊,尤其是脉诊缺乏量化和标准,在实际传授中各人体会不一,以致临床诊断不一,难以确切把握和规范应用。中医脉诊客观化、规范化的不足,不仅制约了中医诊断、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影响了中医科研结果的可比性,更重要的是由于脉诊以及脉象本身具有模糊的特点,严重影响了中医脉诊的传承。
较之以现代科学,中医学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医学缺乏适合于发挥自身优势的现代研究设备。自20世纪50年代起,脉象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研究人员研制出种类繁多的换能器,希望能详实地采集、记录和分析脉象信号。但是,目前中医脉象信息采集装置,多为单换能器,仅能采集寸、关、尺其中一部的脉象信号。中医临床实际中,中医师诊脉分为总按和单按,先总按再单按,总按的意义在于整体的体察脉象,判断患者总体的健康状况和邪正的盛衰,在判断病性和预后方面是单按难以达到的。
也有一些的研究者研发出三部的脉象信号同步检测的装置,但其结构为腕带式,三个传感器置于腕带的固定部位。这种结构有两大缺点。第一,中医师单按时,手指只接触寸、关、尺中的一部,其余两指与患者不发生接触,其目的在于排除总按时其他两部脉象的干扰,能仔细体察一部脉象的状况,进而判断相应脏腑的病证。由于腕带压力,腕带式装置的三个传感器被局限在一个较小的活动范围内,任何一部传感器的压力调节范围非常小,难以保证模拟单按时,其余两个传感器所受压力为零,所以往往会干扰工作传感器的采集的精度,与临床实际差别较大。第二,对于一些手腕较粗或较细的患者,往往难以保证探头施加压力的稳定,以致所采集的时间内脉搏波为不同压力下的信号,其分析结论难以保证真实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发明出了一种寸、关、尺三部脉象信号采集分析仪。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诊断更加准确,使用更加方便的寸、关、尺三部脉象信号采集分析仪。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采集分析仪,该将寸、关、尺三个压力传感器置于一个可在X、Y、Z轴方向独立调节的支架上,能独立或同步采集脉象信号。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采集分析仪具体组成如下:
脉诊传感器(1),脉诊传感器(2)和脉诊传感器(3)垂直安装在脉诊传感器托盘(6)上,脉诊传感器托盘(6)通过可垂直方向运动支架(7)安装在设有垂直方向粗调孔旋钮(8)的固定支架(9)上,在固定支架(9)下部设有底座(10)。
其中,脉诊传感器(1),脉诊传感器(2)和脉诊传感器(3)是三个可独立调节的压力传感器,在其垂直上方均设有脉诊传感器垂直方向微调旋钮(5);
其中,脉诊传感器(1)和脉诊传感器(3)与脉诊传感器托盘(6)相交的位置设有脉诊传感器水平面微调孔(4)。
其中,脉诊传感器(1),脉诊传感器(2)和脉诊传感器(3)连接信号采集电路盒(1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采集分析仪采用在一定限度三维空间内可独立调节的支架结构,并认真遵循中医脉诊理论,因此,本实用新型具备下列特点:
1.包含水平面微调孔、垂直方向粗调和微调旋钮的支架结构保证了三部传感器在一定限度的三维空间内实现独立调节;
2.支架结构可保证三部传感器同步稳定地施压,而不会出现较大的压力波动,故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所采集脉象信号的精确度;
3.在一定限度内,可独立调节三部传感器的三维空间位置,故可较精确模拟中医师总按和单按的手法;
4.在一定限度内,可独立调节三部传感器的压力,实现浮、中、沉取脉,故基本上可实现中医脉诊的“三部九候”;
5.提供了符合中医脉诊理论,稳定性、重复性好的脉象信号采集分析系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寸、关、尺三部传感器在三维空间内可独立调节的支架结构,并努力遵循中医脉诊理论,解决了中医脉诊现代研究中难以精确地、稳定地、同步或单独采集寸、关、尺三部脉象信号的问题,同时解决了模拟中医师临床诊脉时单按和总按以及“三部九候”等具有特色的脉诊方法的等问题,在中医脉诊现代研究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附图说明
图1、实用新型的系统示意图
图2、脉诊传感器托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未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86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