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与建筑屋面一体化的光伏方阵余热水冷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40526.7 | 申请日: | 201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0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曾宪纯;林奕;陆麟;王建奎;许世文;曾庆路;杜宪;周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建科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13/18 | 分类号: | E04D13/18;E04D3/34;E04D13/16;H01L31/052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33206 | 代理人: | 张建青 |
地址: | 31001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屋面 一体化 方阵 余热 水冷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在新建建筑或既有建筑中与屋面一体化的光伏方阵余热水冷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常规能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全世界越来越关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随着光伏组件(其为多个太阳能电池片组成的太阳能电池板,也称太阳能电池方阵或光伏方阵)制造工艺的不断提高,光伏组件的价格持续下降,且世界各国补贴力度仍在加强,在此背景下,提高光伏发电系统光电转化效率成为推进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的研究关键。光伏方阵在标准条件(AM1.5太阳光谱的辐照强度1000W/m2,电池温度25℃)下光电转化率为8%~17%,还有超过80%的太阳能未被利用,而且光伏方阵的温度对其发电效率有很大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在0℃时的最大理论转换效率有30%。在光强一定的条件下,当硅电池自身温度升高时,其输出功率将下降,据相关文献研究表明,硅电池自身温度升高1℃,转换率下降约1%,也就是说通过降低光伏方阵的自身温度可以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光电转化效率,以获取更多的太阳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建筑屋面一体化的光伏方阵余热水冷回收系统,其在建筑斜屋面的光伏发电系统进行发电的同时,利用本实用新型回收光伏方阵余热,以降低光伏方阵自身的温度,提高光电转化效率,降低屋顶表面温度。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与建筑屋面一体化的光伏方阵余热水冷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铺设在建筑屋面保温层上的沥青防水波形瓦,所述的波形瓦沿斜屋面铺设,可解决屋面防水及雨水排放的问题,同时加强自然通风换热效果;
2)所述的沥青防水波形瓦上设有金属支架,金属支架与多根固定锚栓的上端固接,固定锚栓的下端依次穿过波形瓦、屋面保温层和屋面找平层后固定在钢筋砼屋面上,通过固定锚栓将金属支架固定在屋面上,金属支架用于固定冷却水管和光伏方阵;
3)金属支架上铺设多根冷却水管,所述的冷却水管上方铺设光伏方阵,在屋顶铺设光伏方阵可以比墙面摄取更多的太阳能,提高光伏发电量,降低CO2,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利用冷却水管与光伏方阵进行间接换热收集余热,降低硅电池温度,提高光电转化效率,同时结合波形瓦的自然通风效果,有利于传热降温,达到进一步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的目的;通过收集余热减少了建筑屋面的热量,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的目的;收集余热后获得的低品位热水,在南方地区可供酒店、游泳馆、托儿所、风景区公厕等类型建筑使用,在北方地区可直接灌向地下,作为寒冷地区解决地源热泵土壤热平衡问题的一种途径。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上述的光伏方阵余热水冷回收系统,冷却水管及光伏方阵之间设有铝箔,可利用铝箔传热效果较好的特点,可以加强冷却水管与光伏方阵间的换热,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上述的光伏方阵余热水冷回收系统,所述的光伏方阵由光伏电池瓦或光伏电池板组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屋面建光伏发电系统可较墙面获得更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提高光伏发电量;2)防水波形瓦的使用,可保证屋面防水及排水,同时由于沿斜屋面敷设,波形瓦的波形空间可以利用热压达到加强自然通风的效果;3)铝箔的使用,可以加强冷却水管与光伏方阵间的换热,达到进一步降温的目的;4)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光伏发电效率,同时将光伏发电废热进行回收,在电力输出的同时提供生活热水或供暖,达到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降低屋面温度及降低能耗的目的。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4为图2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与建筑屋面一体化的光伏方阵余热水冷回收系统,其形成的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建科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建科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05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阻燃外墙膜
- 下一篇:门式刚架梁柱连接定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