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震装饰胶条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43352.X | 申请日: | 201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36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袁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6 | 分类号: | B60R13/0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配件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汽车内饰上用于处理零部件之间配合的装饰胶条。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和汽车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车主为追求个性化而将自己的汽车改装,在改装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内饰件与内饰件、钣金件之间配合的问题。由于改装多为手工操作,且配件有时为非标准配件,各部件之间的配合公差会比较大,如果装配偏差较大,就容易导致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产生异响,此时就需要有一种可以使零部件之间配合更加紧密的装饰胶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以使零部件之间配合更加紧密,具有隔震效果的隔震装饰胶条。
本实用新型的隔震装饰胶条的关键在于包括截面呈“U”形的金属骨架(1),其内部形成一个槽状的安装部(2),金属骨架(1)的表面包裹有弹性胶条(3),所述胶条(3)在金属骨架(1)旁侧设置有弹性披风(5),披风(5)与金属骨架(1)形成槽状便装部(4)。
将软质弹性材料随“U”形金属骨架挤出成型,并将金属骨架(1)旁侧的胶条(3)增加一个披风(5),以形成槽状便装部(4),就可以生产出上述隔震装饰胶条,当然也可以将胶条(3)围绕在金属骨架(1)的表面以制成隔震装饰胶条。在使用时,利用槽状的安装部(2)卡住钣金件,并将槽状便装部(4)夹住与钣金件配合的内饰件,弹性胶条(3)将钣金件与内饰件隔开,这样就可以使钣金件与内饰件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减少两者的装配偏差,防止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产生异响,增强隔震效果,并使内饰更加美观。
为使隔震装饰胶条与钣金件之间固定牢固,所述安装部(2)内最好设置有斜向内侧的弹性密封齿(21),当槽状的安装部(2)卡住钣金件时,其内侧的密封齿(21)可以防止钣金件与隔震装饰胶条脱离。
所述弹性胶条(3)在金属骨架(1)两端的部分延伸有缓冲部(31),这样当钣金件具有垂直于金属骨架(1)的弯折边时,弹性的缓冲部(31)可以抵住弯折边,保证隔震装饰胶条与钣金件弯折边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而且,“U”形的金属骨架(1)因为结构的原因,本身也会具备一定的弹性,对改善密封效果也有帮助。
所述披风(5)与金属骨架(1)之间为锐角,这样可以保证装配完成后,披风(5)在内饰件的支撑下有一定的变形量,依靠披风(5)自身的弹性产生向内饰件方向的弹力,可以使得槽状便装部(4)与内饰件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隔震装饰胶条同时具备装饰效果和隔震效果,它与钣金件及内饰件配合,遮盖住钣金件和内饰件的边缘,披风(5)通过弹性变形与内饰件紧密配合,保证了整车内饰的和谐性;弹性胶条(3)将钣金件与内饰件隔开,可以有效地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隔震装饰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隔震装饰胶条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隔震装饰胶条包括截面呈“U”形的金属骨架1,其内部形成一个槽状的安装部2,金属骨架1的表面包裹有弹性胶条3,所述胶条3在金属骨架1旁侧设置有弹性披风5,披风5与金属骨架1形成槽状便装部4,所述安装部2内设置有斜向内侧的弹性密封齿21。
弹性胶条3在金属骨架1两端的部分延伸有缓冲部31,这样当钣金件具有垂直于金属骨架1的弯折边时,弹性的缓冲部31可以抵住弯折边,保证隔震装饰胶条与钣金件弯折边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
披风5与金属骨架1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这样可以保证装配完成后,披风5在内饰件的支撑下有一定的变形量,依靠披风5的弹性可以使得槽状便装部4与内饰件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
如图2所示,装配过程中,先将钣金件6、内饰件7装配到位,再安装隔震装饰胶条:利用槽状的安装部2卡住钣金件6,此时其内侧的密封齿21可以防止钣金件6与隔震装饰胶条脱离,弹性的缓冲部31抵住弯折边61,可以保证隔震装饰胶条与钣金件弯折边61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然后将槽状便装部4夹住与钣金件6配合的内饰件7,这样就可以使钣金件6与内饰件7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减少两者的装配偏差,增强隔震效果,防止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产生异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33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方程式赛车碰撞吸能装置
- 下一篇:道路清障车托臂变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