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絮凝池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45476.1 | 申请日: | 2010-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55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甘露;程寒飞;陈祥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周宗如 |
地址: | 243005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絮凝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处理工艺中常用的絮凝池。
背景技术
水处理工艺中絮凝池的形式主要有水力絮凝和机械絮凝两种。其中水力絮凝形式较多,折板絮凝为其中一种,其折板的布置一般采用相对折板、平行折板及平行直板三种,以相对折板布置形式居多。相对折板式絮凝池的水流通道由内置式的折板组成,相邻折板波峰、波谷相对布置,从而在波峰相对处形成收缩颈,在波谷相对处形成扩张腔,收缩颈和扩张腔间隔串联布置组成了过水通道。水流进入通道后,在收缩颈处形成高速流,而在进入扩张腔时流速急剧降低,并由此形成涡流。由于同一通道内收缩颈和扩张腔的几何尺寸相同,所以每个扩张腔内涡流状态是相同的,能量损失相同,具有相同的G值,即能量在水体中得到均匀分配,提高了絮凝反应速率,故折板絮凝池的理论絮凝时间较短,通常在10~15min。折板絮凝池拥有水力絮凝池共同的优点,即:无机械设备,维护简单,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如絮凝效果受水量变化影响大,调节余地小;另外,折板絮凝池内每条通道内都需设置排泥管道,定时排泥,操作麻烦。
机械絮凝池是通过搅拌机浆叶对水流进行搅动来完成絮凝过程。其搅拌机驱动系统通常配有无级调速装置,转速可调,故其适应水量变化能力强,对G值的适应范围较广。但机械絮凝池内的水流通常处于一种整体流动状态,缺少速度变化,池内涡流比例较低,故机械絮凝池的设计絮凝时间通常较长,约20~25min左右,由于搅拌机的搅动,机械絮凝池内通常无排泥问题。
综上所述:折板絮凝池和机械絮凝池一个共同的缺陷在于其与沉淀池之间衔接不够“平滑”。通常絮凝池末段G值在10~20S-1左右,而沉淀池内G值通常在0.1~0.01S-1甚至更低,之间存在一个G值空白段,即絮凝过程是不连续的,导致絮凝反应在絮凝池内进行不完全。
另外,现有技术中所出现的水力和机械组合的絮凝池,通常都是类似“水力段+机械段”或“机械段+水力段”的组合,其中以前段采用折板絮凝池,末段采用机械絮凝池居多,但这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组合,两种形式的絮凝池仍独立进行工作,没有从根本上将两种絮凝方式完全融合,因此其各自优缺点仍然存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与后续沉淀池衔接平滑、促使絮体颗粒成熟,并能提高后续沉淀分离效能的絮凝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絮凝池,包括相互连通的至少两级反应区,在每个反应区中均设有轴流式机械搅拌机,在轴流式机械搅拌机的外部套设有中心导流筒,中心导流筒的底部与反应区池体底部之间留有间隙,反应区后设有与反应区连通的连续絮凝区,在连续絮凝区的进水侧设有导流隔墙,并在连续絮凝区的底部设有排泥管。
在各个反应区的进水侧设有进水导流板。
在中心导流筒的外部设有多通道折板箱,且多通道折板箱的底部与反应区池体底部之间留有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能与后续工艺中的沉淀池衔接平滑,絮体颗粒成熟,提升后续沉淀分离效能。在现有技术中,经过两级反应区后的出水直接进入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分离分离,因为水流在反应区中的紊动程度很高,絮凝过程是不连续的,所以直接排入沉淀池中后沉淀效果不理想,不能达到最佳出水效果;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在通常的第二反应区之后又连通了连续絮凝区,该区的工作状态接近理想状态,水流在该区沿导流隔墙其流速逐渐降低,其末端G值可控制在1S-1左右,实现了与后续沉淀池的平滑衔接,在该区域中,水流紊动程度要远远低于第一、第二反应区,水流剪切力小,适宜于絮体颗粒生长成熟。在第一、第二反应区内生成的密实絮体进入连续絮凝区后,颗粒凝聚,絮体尺寸不断加大,其中部分比重大的颗粒絮体会沉降于该反应区下部,形成类似于澄清池中的悬浮泥渣层,与来水中的絮体颗粒相互接触碰撞,起到接触絮凝作用,絮体通过悬浮泥渣层后会变得更加成熟,在后续沉淀池中更容易分离,从而提高沉淀效率,改善出水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54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