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微小型连接器的保护套管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46312.0 | 申请日: | 2010-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8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宝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6 | 分类号: | H01R13/4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微小 连接器 保护 套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微小型连接器的保护套管,尤指一种利用渐缩式的管壁,可将微小型连接器稳固于套管内的保护套管。
【背景技术】
为适应越来越精巧的电子产品,电子零组件也朝小型化发展,如习知的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射频线材(RF cable & connector)系一类精密细小的电子器件,在电子设备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此类元件因相当细小,特别是其连接部位于储存及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损坏和污染,故通常需于射频线材外部套接一保护套管以避免此种状况的发生,现有的保护套管为一两端开口的软管,且软管的内径相同,射频线材从软管一端的开口装入后,需再将软管另一端的开口密封,不然因软管的内径相同,没有限位功能和卡制机构,套管会在线材上滑动,容易造成保护不到位的现象,且在组装线材作业时不能随时掌握和调整装入力度,难免存在定位不准、卡固不牢的问题,现有的套管为避免走位现象,在射频线材装入后需再将套管另一端密封,这样不仅增加作业步骤,且作业成本亦相对增加,又难以保证作业质量。
有鉴于此,本案实用新型人针对上述缺陷与不足,经过潜心研究和多次实验,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研发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缺陷与不足的新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微小型连接器的保护套管,利用渐缩式的管壁与一端为封闭端的套管结构,确保微小型连接器能卡固稳定,受到保护。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微小型连接器的保护套管,该保护套管为一软性材质制作的中空管,一端具有一开口,另一端为封闭端,该保护套管的内径自开口至封闭端逐渐减小,使管壁形成渐缩型态,以便微小型连接器的连接部能够从保护套管的开口置入时,该连接器的连接部受到来自保护套管内壁的摩擦阻力逐渐增大的约束,最终使微小型连接器线材卡固在套管内到达定位,且不易松脱,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保护套管能使微小型连接器受到良好的保护,确保产品品质优良和稳定;且便于作业时掌握和调整线材组装时的力度,使保护套管充分发挥其保护微小型连接器线材的作用。
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利用上述的保护套管可以增加微小型连接器的保护效果,并提供良好的定位作用,在微小型连接器的组装上提供相当的稳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之使用状态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之使用状态另一角度示意图。
在上述附图中:
1-保护套管 2-微小型连接器线材
11-开口 12-封闭端
13-第一阶梯 14-第二阶梯
15-止挡部 21-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现兹配合附图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加说明如下,惟此实施例只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任何限制。
请参阅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微小型连接器的保护套管之一具体实施例,该保护套管(1)为一软性材质制作的中空管,一端具有一开口(11),另一端为封闭端(12),该保护套管(1)的内径自开口(11)至封闭端(12)逐渐减小,微小型连接器线材(2)的连接部(21)从开口(11)装入,并与保护套管(1)的内壁接触,而后在外力的作用下逐渐深入,随着保护套管(1)内径逐渐减小,连接部(21)受到来自保护套管(1)内壁的摩擦阻力逐渐增大,最终使连接部(21)停留在一个卡接稳固且相对固定的位置,使微小型连接器线材(2)稳固地卡接于保护套管(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宝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宝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63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节点电流环全双工通信电路
- 下一篇: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信令传输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