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伞具的组装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48391.9 | 申请日: | 2010-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21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守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秀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5B15/00 | 分类号: | A45B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彰化***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伞具 组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关于伞布与伞骨架的伞具的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伞具顶端设置有一突伸的顶接部,末端则设置有一握持部,顶接部与握持部固设于伞具或一体成型,所以当顶接部或握持部其中之一损坏时,无法单独卸下更换,而需淘汰整组伞具,不但耗费成本亦不符合环保效益。有鉴于此,就有业者开发出一种可替换伞面的伞具结构,藉此以提高伞具的可利用性。
请参阅图7所示,一现有结构5为中国台湾省新型专利第M289600号的《可更换伞布的伞具结构》其包括有:一伞架51,由一主杆体511、及多数一端活动结合在主杆体511上的伞骨512所构成,该主杆体511的另一端具有一接合部513,且该伞骨512的适当处具有一组接部514;一伞布52,罩设在上述各伞骨512上,该伞布52中央处具有一与主杆体511对应的穿孔521,且该伞布52的端缘具有与各伞骨512一端套设的套接部523;并在该伞布52一面上具有与各伞骨512的组接部514接合的对接部522;以及一套筒53,该套筒53与上述主杆体511另一端的接合部513结合。
上述现有结构5,运用伞骨512的适当处具有一组接部514与伞布52的对接部522套接,其组接部514势必与伞骨512焊合,人工制造成本高昂,同时组接部514容易刺伤人,具有不安全因素。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伞具的组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伞具的组装结构,包含:一伞中棒,在该伞中棒顶端组设有一伞盖,该伞中棒末端固设一握把;一伞骨架,含数支伞骨;及一伞布,其中所述数支伞骨固设在该伞布背面,在设该伞布周围且对应伞骨架的所述数支伞骨末端各设有数个套盖,且在该伞布背面且对应所述数支伞骨中段处固设有数个热熔式塑胶布,该伞布的中央设有一穿孔供伞中棒顶端套入。
由以上技术方案得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伞布背面且对应数支伞骨中段处固设有数个热熔式塑胶布伞布,容易将伞布覆盖组装在伞骨架上,再将热熔式塑胶布套在伞骨架的伞骨及锁上伞盖后,再使用封口器予以封合热熔式塑胶布,使组合伞布、伞骨架相当简便容易,相对地可降低制造商的人工成本。同样地,若伞布损坏了,则使用美工刀割开热熔式塑胶布及旋开伞盖后,便可拆卸伞布且予以替换新的伞布,因此替换伞布亦同样地相当简便容易。
2、本实用新型的伞骨架无任何凸起,安全性相当地高,不会弄伤组装者及使用者(即消费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流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封口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伞骨架的伞骨等待被热熔式塑胶布封入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伞骨架的伞骨已被热熔式塑胶布封入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伞布与伞骨架组装后的完成图。
图7为现有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伞中棒-1; 顶端-11;
伞盖-12; 握把-13;
伞骨架-2; 伞骨-21;
伞巢组-22; 伞布-3;
穿孔-31; 周围-32;
角伞布-33; 缝线-34;
套盖-35; 热熔式塑胶布-36;
封口器-4; 上握把-41;
第一电热装置-411;下握把-42;
第二电热装置-421;枢扭装置-43;
现有结构-5; 伞架-51;
主杆体-511; 伞骨-512;
接合部-513; 组接部-514;
伞布-52; 穿孔-521;
对接部-522; 套接部-523;
套筒-53。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关于一种伞具的组装结构,其包含:一伞中棒1、一伞骨架2、一伞布3;其中,
该伞中棒1,为多节管所组成,且在该伞中棒1顶端组设有一伞盖12,由于伞中棒1末端固设一握把13,该握把13可为倒勾式或直筒式,以提供使用者握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秀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秀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83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