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荔枝果皮环切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49431.1 | 申请日: | 2010-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68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满富桂;陈远艺;宁进辉;叶固权;冯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浦果香园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N7/02 | 分类号: | A23N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6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荔枝 果皮 环切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荔枝果皮环切机,它能在荔枝果皮表面环切一周,使荔枝果皮表面被切开为两瓣。
技术背景
工厂化制备荔枝果浆、荔枝果汁、荔枝果脯及其它荔枝制品,首要前提就是除皮。传统的荔枝除皮方法都是手工操作,手工操作带来的危害就是荔枝肉的污染,荔枝肉的变色变味,造成荔枝制品的质量降低。我们都知道荔枝的货架寿命极短,极易变色变味,常出现“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色香味尽去”的情况。这是因为荔枝果皮中存在着儿茶素缩合单宁,这些单宁物质可以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亦可在酸性条件下加热而氧化,氧化产物为醌类物质,这些物质又经过一系列的中间反应,转变为不稳定的化合物羟基醌,羟基醌自行缩合成红色物质,这种反应即为酶促褐变反应。酶促褐变反应使荔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变色变味,所以手工操作去皮,劳动强度大,去皮时间太长,难以保证荔枝肉及荔枝制品的质量。公开号是CN2834201,名称是小型荔枝去皮机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小型的荔枝去皮机,它的特点就是在一个进料筒中,放进需要去皮的荔枝,在进料筒的轴向中间留有让刀具旋转的间隙,让刀具把荔枝的皮切开,从而去皮。这种小型荔枝去皮机只是一个一个地把荔枝放入进料筒中去皮,显然不能实现荔枝去皮的完全工业化,不适合工业化生产需要,手工操作的痕迹明显,不能保证荔枝制品生产的质量。另外在某些场合也发现了荔枝果皮切开的设备,是通过一个特制圆盘夹住荔枝然后切一下。但由于不能使荔枝产生自转,只能公转,因此,荔枝果皮被切时仅仅是在沿切线外被切一点,不能环切整个荔枝,从而不能保证荔枝在被切后进行下一道工序干净脱皮,造成脱皮率低,荔枝果皮容易夹带部分果肉。此外,并未有发现荔枝去皮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披露。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荔枝果皮环切机,可以在荔枝果皮上环切一周,为下道去皮去核工序打下基础,从而克服目前荔枝去皮的技术难题,解决荔枝去皮手工操作及小型设备操作时所存在的污染荔枝肉,工作强度大,操作烦琐,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
上述发明目的的实现,在于采取了这样的技术措施:荔枝果皮环切机,包括机架,安装在机架上的电机、进料斗、出料斗,在机架上通过轴承分别设置有能够旋转的进料滚轮及刀组轮,在进料滚轮的下面设置有进料活动杆。
采取上述措施的本实用新型,在进料斗的进料轨道里,荔枝有序地进入旋转的进料滚轮与旋转的刀组轮中,刀片将荔枝果皮环切一周,荔枝果皮将分为两瓣,将会为下道去皮去核工序提供条件。本实用新型完全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荔枝在短时间内就会去皮,在酶促褐变反应没有进行之前就完成了去皮操作,从而保证了荔枝肉的质量,降低了人为污染的机会,使得荔枝果汁、荔枝果浆、荔枝果脯及其它荔枝制品的工业化生产都得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原理科学合理,结构实用简单,制备成本低廉,实施容易。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加以详述: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3是附图2的A-A剖视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新型刀具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浦果香园食品有限公司,未经合浦果香园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94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可折叠便携式自行车
- 下一篇:一种安全滑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