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气两用机械密封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49721.6 | 申请日: | 2010-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94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冯玉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玉柱 |
主分类号: | F16J15/40 | 分类号: | F16J15/40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 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6331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 两用 机械 密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轴承两侧密封装置,尤其是油气两用机械密封,属于机械密封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常用的旋转轴类的密封油封有很多种,如迷宫油封、橡胶油封、机械密封等,其主要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其中接触式油封磨损严重,需经常更换;而非接触式油封由于其可实现动态密封、不易磨损等优点,正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
但是,现有的许多油气封的结构不合理,在使用时易出现渗漏现象,密封效果差,且污染环境。如何在保持其无摩擦、不易磨损特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解决渗漏问题,以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成为困扰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一大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油气两用机械密封,具有无摩擦、零渗漏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解决现有油封密封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油气两用机械密封包括轴、旋转体及轴承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盖对应所述旋转体的内圆柱面上设置有与所述轴旋向相反的多头螺旋齿,所述旋转体对应所述轴承盖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轴旋向相同的多头螺旋齿,所述轴承盖与所述旋转体之间留有间隙;对应多头螺旋齿左端的所述轴承盖上设置有空刀槽,所述轴承盖上设有与所述空刀槽相通的呼吸道。
优选地,所述呼吸道还与油箱内相通。
优选地,所述间隙的尺寸、所述多头螺旋齿的导程和齿深,根据所述轴的轴径、转速以及所需抗负压大小来确定。
优选地,所述间隙的尺寸为0.25~0.70毫米。
优选地,所述导程为40~300毫米。
优选地,所述齿深为1.6~6毫米。
优选地,所述多头螺旋齿垂直于轴线的夹角为40~50度,且以45度为最佳。
优选地,所述旋转体左侧还设置有台肩。
优选地,所述台肩上设有与所述轴旋向相同的防尘齿。
优选地,所述防尘齿为导程40毫米以内。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油气两用机械密封的实施例1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油气两用机械密封的实施例2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和2的A向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轴
2-旋转体
3-轴承盖
4-多头螺旋齿
5-空刀槽
6-呼吸道
7-台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具体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工作原理:该油气两用密封由于在轴承盖对应旋转体的内圆柱面上设置与轴旋向相反的多头螺旋齿,在旋转体对应轴承盖的内壁设置与轴旋向相同的多头螺旋齿,对应多头螺旋齿左端轴承盖上设置空刀槽,轴承盖上设置与空刀槽及油箱内相通的呼吸道结构;利用轴旋转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轴承盖与旋转体之间更易产生涡流而形成密封幕,在轴向力的作用下,将液体疏导回油箱,由此提高密封效果,实现抗负压,并能基本实现零渗漏,而且结构简单,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实施。
实施例1
由附图1所示,该油气两用机械密封主要包括轴1、旋转体2及轴承盖3等,轴承盖3对应旋转体2的内圆柱面上设置有与轴1旋向相反的多头螺旋齿4,旋转体2对应轴承盖3的内腔上设置有与轴1旋向相同的多头螺旋齿4,轴承盖3与旋转体2之间留有适当的间隙,既能保证无摩擦,又能控制渗漏,优选为0.25~0.70毫米,齿深优选为1.6~6毫米,多头螺旋齿4的导程优选均为40~300毫米,多头螺旋齿4垂直于轴线的夹角为40~50度,其中45度的效果最佳;对应多头螺旋齿4左端轴承盖3上有空刀槽5,轴承盖3上有与空刀槽5及与油箱(该油气两用机械密封装在轴承座相对两侧,轴承座内有储油箱)内相通的呼吸道6。利用轴1旋转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轴承盖3与旋转体2之间产生涡流而形成密封幕,在轴向力的作用下,通过空刀槽5和呼吸道6形成气体回流,因而提高密封效果,而且结构简单,最终实现零渗漏和抗负压。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上面的几个参数值只是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轴的轴径(轴的直径)、实际转速、所需抗负压大小来调整和确定轴承盖与旋转体之间的间隙、多头螺旋齿4导程和多头螺旋齿4齿深,以达到最好的密封效果为宜。
实施例2
由附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旋转体左侧还设置有台肩7,台肩7上有与轴1旋向相同的防尘齿,防尘齿的导程优选为40毫米以内。通过台肩7来防止灰尘进入油箱,从而保证油箱内润滑介质良好的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玉柱,未经冯玉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97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