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铸模具多点精确控温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51817.6 | 申请日: | 201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47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培杰;李振华;何良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D17/32 | 分类号: | B22D17/32;B22D1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关畅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铸 模具 多点 精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铸生产过程中的控温系统,特别是关于一种压铸模具多点精确控温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压力铸造是近代金属加工工艺中发展较快的一种少无切削的特种铸造方法,它是将熔融金属在高压高速下充填铸型,并在高压下结晶凝固形成铸件的过程。高压高速是压力铸造的主要特征,常用的压力为数十兆帕,填充速度(内浇口速度)约为16~80米/秒,金属液填充模具型腔的时间极短,约为0.01~0.2秒。由于采用这种方法铸造铸件,具有生产效率高,工序简单,铸件公差等级较高,表面粗糙度好,机械强度大,并且可以省去大量的机械加工工序和设备,节约原材料等优点,因此现已成为我国铸造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压铸工艺的特点,正确选用各项工艺参数是获得优质铸件的决定因素,而模具又是能够正确选择和调整各工艺参数的前提。模具的温度分布影响了型腔中金属液的凝固顺序,同时影响结晶速度。而对于模具本身,其生产时反复受到激冷激热,容易产生热疲劳龟裂损坏失效。因此,尽量控制模具的温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同时还能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常规的模具温度控制方法是在模具内部设置冷却液或加热液流道,通过模具温控设备将冷却液或加热液通过流道流入模具之中实现温度控制。这种温控方法比较简单,模具的温度检测装置通常只有一个热电偶,只能检测到模具某一位置的温度。且热电偶测温有时间延迟,其未经处理过的数据不能够快速准确地反应模具型腔表面附近的温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铸模具多点精确控温系统,从而可对模具各个区域的温度分别进行快速控制,以降低压铸生产的废品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压铸模具多点精确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嵌入在模具内的多个温度检测装置,每一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分别通过一补偿导线连接一模拟量输入模块,所述模拟量输入模块连接一中央处理单元,所述中央处理单元分别连接一人机交互界面和一模温机;所述模温机上设置有若干条进油管和若干条出油管,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与所述模具上的多条流道连通形成循环流通管道。
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测温辅助元件、热电偶和红外高温计;所述测温辅助元件包括一圆柱筒体,所述圆柱筒体的封闭端向外延伸出一圆柱体;所述圆柱体内轴向设置有一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圆柱筒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圆柱体的圆周壁上轴向设置有两条以上凹槽,所述凹槽一端与所述圆柱筒体的内腔连通,另一端封闭;所述圆柱体的每一凹槽内均设置有一所述热电偶,且各所述热电偶的一端设置在贴近所述模具型腔表面的所述凹槽内,另一端通过穿设在所述圆柱筒体的内腔中的所述补偿导线连接所述模拟量输入模块;所述红外高温计设置在所述测温辅助元件的外部,其输出端直接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输入端连接一穿设在所述圆柱筒体的内腔中的光纤的一端;所述光纤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通孔中的光导管一端连接,所述光导管另一端与所述圆柱体的端面平齐。
所述圆柱筒体的内腔横截面呈六边形,且所述圆柱筒体的内腔对角线长度大于所述圆柱体的外径。
所述圆柱体的圆周壁上周向设置有一圈用于将所述测温辅助元件螺纹连接在所述模具内的外螺纹。
所述光导管为蓝宝石光导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518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面用连铸机中间包铸钢盖板
- 下一篇:铸造模日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