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51992.5 | 申请日: | 201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082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苏聘胜;李小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9/03 | 分类号: | H01R9/03;H01R4/26;H01R13/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连接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对线缆与连接器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改良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线缆连接器组件大多包括绝缘本体、组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与这些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线缆包括若干芯线以及包覆于芯线外周的绝缘外皮,芯线分别与每一导电端子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从而使信号可在线缆与导电端子之间传递。
然而,采用焊接方式使导电端子与线缆中的芯线实现电性连接,存在如下问题:首先,需要将线缆末端的绝缘外皮剥除,使内部的芯线暴露出来,然后还需要将每一芯线外面的绝缘层剥除,并使其内的导体露出来,以方便其与导电端子之间的焊接;且暴露出绝缘外皮的芯线易成凌乱状态,需要先将其整理,然后才能焊接。显然,采用焊接方式实现线缆与端子之间的连接方式步骤较为繁琐复杂,易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其次,焊接方式需要用到焊锡等材料,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当今绿色科技及环保产品的发展趋势。
因此,有必要探讨一种新的方式实现线缆与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该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端子可与线缆芯线之间方便且可靠地连接。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及线缆,所述端子包括固持部、对接部及尾部,端子的尾部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所述线缆包括若干芯线及包覆在这些芯线外面的绝缘外皮,所述端子的尾部具有锥状的末端,且在该尾部上进一步设有纵长的开槽,线缆前端的芯线与相应的端子的尾部沿前后方向对应,端子的尾部刺入芯线内形成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端子尾部直接刺入线缆芯线内并形成电性连接,不需要对线缆及其内部芯线的绝缘外皮剥除步骤,以及焊接工序,而使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较为简单,且对环境无污染,此外,端子尾部上设有纵长开槽,使尾部具有较好的弹性,从而使端子尾部与线缆芯线之间达成更加可靠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
图3是图2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4是线缆连接器组件中端子放大图。
图5是图1沿A-A方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0包括绝缘本体11、箍件12、端子13、线缆14、绝缘外壳15以及金属壳体16。
绝缘本体11包括基部111以及自基部111向前延伸的舌板部112,且该基部111的上表面较舌板部112的上表面高。基部111上面设有若干固持槽1111。若干端子槽1121设置在舌板112上面,且这些端子槽1121沿横向成一排布置。所述端子槽1121分别与相应的固持槽1111沿前后方向相导通。
本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组件1000具有四个端子13,其包括位于两侧的一对第一端子131以及位于该对第一端子131之间的一对第二端子132。第一端子131包括固持部1312、自该固持部1312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311、自固持部1312后部内缘向上且向内延伸的大致成L形的连接部1314以及自该连接部1314向后延伸的尾部1313。该尾部1313具有锥状的末端1316,且该尾部1313两侧缘分别设有一突起1317。尾部1313上设有纵长的开槽1318,突起1317布置在开槽1318两侧相应的尾部1313上。第二端子132包括固持部1322、自该固持部1322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321、自固持部1322向后延伸的尾部1323。该尾部1323具有锥状的末端1326,且该尾部1323两侧缘分别设有一突起1327。尾部1323上设有纵长的开槽1328,突起1327布置在开槽1328两侧相应的尾部1323上。此外,第一端子131的固持部1312上面设有向上突出的凸片1315,第二端子132的固持部1322上面设有向上突出的凸片1325。第一端子131的尾部1313彼此靠近且成一排布置,第二端子132的尾部1323彼此靠近且成一排布置,第一端子131的尾部1313与第二端子132的尾部1323沿上下方向排成两排且彼此分开。第一端子131尾部1313之间的距离与第二端子132尾部1323之间的间距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端子的数量也可以多于四个。本实用新型端子采用将位于两侧的端子尾部向中间弯折,并使其与中间部分的端子尾部相靠近且布置成上、下排的方式,从而使端子尾部排列紧凑,并可有效减小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519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