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消声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55476.X | 申请日: | 2010-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04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罗源;龙圣杰;陆冀宁;王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67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组成部件,尤其涉及汽车的新型消声器。
背景技术
汽车消声器是汽车常用的组成部件,能够阻挡声波的传播,允许气流通过,是控制噪声的有效工具,降低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噪声污染。在汽车启动时,由发动机排出的高热气流,在流经消声器时,因为突然遇冷,在消声器内部凝结下来形成积水。并且,这种积水为多种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气等冷凝混合而成的弱酸水,因此,积水对消声器筒体和芯体腐蚀破坏严重,这已经成为市场上消声器返修的最重要原因。
专利号为200920127648.X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用主消声器,该汽车用主消声器利用了传统的汽车消声器结构,包括进气管、排气管、筒体和隔板等部件。以此为基础,在筒体壁内层和外层均开设了排水孔,内层和外层底部的排水孔错开排列呈迷宫型,筒体内部通过筒体壁内层的排水孔、筒体壁内外层之间的间隙以及筒体壁外层的排水孔与外界相通。这种设计不但保持了消音效果,并且能够使筒体内气体冷凝成的水及时向外排出,大大减小了隔板、筒体内壁等受到酸性积水的腐蚀程度。为了更进一步减小消声器各部件受到酸性积水的腐蚀程度,快速、彻底解决积水问题,再次降低市场上因积水腐蚀造成的消声器返修率,我们还可以对该专利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快速、彻底排出积水的汽车新型消声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消声器包括有进气管、排气管、筒体、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其中,筒体的内部由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分成三个腔室,从前往后依次为低压腔、中压腔和高压腔;筒体壁为双层结构,筒体壁内层开设有第一排水孔,筒体壁外层开设有第二排水孔,第二排水孔位于第一排水孔的旁边,筒体的内部通过第一排水孔、筒体壁内外层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排水孔与外界相通。另外,所述的低压腔内设有虹吸管,所述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筒体之间均设有允许积水流通的孔隙;虹吸管一端与筒体壁紧贴,通过孔隙与筒体的中压腔和高压腔连通,虹吸管另一端与排气管连通。
筒体的内部由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分成低压腔、中压腔和高压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筒体壁之间均设有孔隙允许积水流通。当腔体内积水后,由于热气流的产生,使腔体的压力比排气管内的压力大,积水顺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筒体之间所设置的允许积水流通的孔隙流到低压腔,积水就会被虹吸管抽出,并顺着排气管排出。
进一步,虹吸管直径大小一般为8mm~10mm,可以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消声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低压腔内设置虹吸管帮助排水,这样就加快了排水速度。及时、彻底地排出积水,更进一步减小了积水对消声器各部件的腐蚀程度,减小了市场上汽车消声器的返修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设有迷宫型排水孔的筒体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消声器,包括有进气管1、排气管2、筒体3、第一隔板7和第二隔板8,其中,筒体3的内部由第一隔板7、第二隔8板分成三个腔室,从前往后依次为低压腔4、中压腔5和高压腔6;筒体壁15为双层结构,筒体壁内层11开设有第一排水孔13,筒体壁外层12开设有第二排水孔14,第二排水孔14位于第一排水孔13的旁边,筒体3的内部通过第一排水孔13、筒体壁内外层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排水孔14与外界相通。另外,低压腔4内设有管径为8mm的虹吸管9,所述的第一隔板7、第二隔板8与筒体3之间均设有允许积水流通的孔隙10,虹吸管9一端与筒体壁15紧贴,通过孔隙10与筒体3的中压腔5和高压腔6连通,虹吸管9另一端与排气管2连通。
当腔体内有积水时,积水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被迅速、及时的排出。首先,积水可以通过筒体壁15内外层的迷宫型排水孔被排出。同时,由于热气流的产生,使腔体的压力比排气管2内的压力大,积水顺第一隔板7、第二隔板8与筒体3之间所设置的允许积水流通的孔隙10流到低压腔4,积水就会被虹吸管9抽出,并顺着排气管2排出。
根据消声器型号的不同,也可以设计或使用不同直径大小、不同长度的虹吸管,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前提下,使得抽水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商大学,未经重庆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554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排气歧管隔热罩
- 下一篇:气门室罩盖油气分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