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换向阀并联的油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58067.5 | 申请日: | 2010-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77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何扬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扬东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11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向 并联 油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泵用液压系统,尤其是一种换向阀并联的泵送与分配油路装置。
背景技术
液压系统在混凝土泵中起驱动其泵送装置、分配装置和搅拌装置的作用。已知的液压系统泵送和分配油路装置,一种由泵送和分配油路构成一个油路装置,即两个三位四通机能的换向阀与一个溢流阀组成的油路装置,两个换向阀的中位机能均为P、T、A、B互不相通;另一种由泵送油路装置即一个三位四通机能的换向阀与一个溢流阀,与一个分配油路装置即一个三位四通机能的换向阀和一个溢流阀构成。这两种液压油路装置的缺陷是,前者换向冲击大,导致故障率上升、工作寿命缩短;后者两个油路不能互相补充,油流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易出现分配油路动力不足的现象。上述缺陷不但对混凝土泵的工作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还增加了产品的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换向阀并联的油路装置。该装置有助于既消除换向冲击,又能使泵送油路和分配油路的油流互相补充,保证充足的工作动力,改善混凝土泵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混凝土泵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工作效率及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换向阀并联的工作油路装置,参见图1,该装置的连接油路上有输入端P、输出端T、第一换向阀1、第二换向阀2及溢流阀3,其中第一换向阀1引出工作端A1、工作端B1,第二换向阀2引出工作端A2、工作端B2。其技术特点是:所述溢流阀3连接在所述输入端P与所述输出端T之间的油路上;所述输入端P和溢流阀3之间的油路管通并联所述第一换向阀1的压力端P1和所述第二换向阀2的压力端P2;所述输出端T和所述溢流阀3之间的油路管通并联所述第一换向阀1的回油端T1和所述第二换向阀2的回油端T2,所述输入端P在所述第二换向阀2处于中位时,经第二换向阀2的压力端P2与该第二换向阀2的回油端T2管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参见图1,液压油从输入端P进入,由输出端T流出,溢流阀3设定油路溢流压力。第二换向阀2处于中位时,本装置处于卸荷状态,液压油由输入端P进入,经第二换向阀2的压力端P2和回油端T2从输出端T流出,四个工作端(A1、B1、A2、B2)均无液压油流出。第二换向阀2交替处于上述中位两侧的位置时,工作端(A2、B2)相应变换为出油或回油;当第一换向阀1交替处于所述中位两侧的位置,第二换向阀2亦相应处于所述中位两侧的位置时,工作端(A1、B1)相应变换为出油或回油。所述两个换向阀交替实现液压油从工作端(A1、B1、A2、B2)相应流出、回流或换向,从而使泵送油缸和分配阀油缸获得液压动力并换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泵送油路和分配油路的油流互相补充,消除换向冲击,使工作可靠性和工作效率得到有效增强与提高,从而提高了混凝土泵液压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示为:
1-第一换向阀,
2-第二换向阀,
3-溢流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混凝土泵液压系统工作油路的使用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如图1所示,具有输入端P、输出端T和第一换向阀1、第二换向阀2及溢流阀3。第一换向阀1有工作端A1、工作端B1;第二换向阀2有工作端A2、工作端B2。该装置的溢流阀3采用市售DB30型溢流阀。第一换向阀1采用市售4WEH25E型换向阀,第二换向阀2采用市售4WEH25G型换向阀。所述各部件按上述技术解决方案管通连接,即溢流阀3接在输入端P与输出端T之间的油路上;输入端P和溢流阀3之间的油路管通并联第一换向阀1的压力端P1和第二换向阀2的压力端P2;输出端T和溢流阀3之间的油路接第二换向阀2的回油端T2;第一换向阀1的回油端T1和第二换向阀2的回油端T2相接;输入端P经第二换向阀2的压力端P2于该阀中位与回油端T2管通。参见图2,由此构成的本例油路装置经试制试用被证明效果良好,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扬东,未经何扬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580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