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含氧感知器的配置改良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61103.3 | 申请日: | 201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24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吴英煌;朱昭仁;曾振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F02D41/14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知 配置 改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氧感知器的配置改良,尤指一种适用组装于机车排气管的含氧感知器的配置改良。
背景技术
含氧感知器(Oxygen Sensor或简称O2 Sensor)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引擎中汽油与氧气的「空燃比」,含氧感知器会自动将在排气管中所侦测废气中氧气的含量讯息传回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氧气含量多表示空燃比太稀,氧气含量少则表示空燃比过浓,如果空燃比太稀,电子控制单元就会驱动喷油嘴多喷一些油把油气增浓,如果空燃比过浓,电子控制单元就会节制喷油嘴,让它少喷油一点,如此在电子控制单元快速的运作管控下,很快地就可调整出一个最恰当的空燃比,让每一滴油都发挥最佳效率,达到省油效果。
请参考图1是习知含氧感知器的配置示意图,主要包括有:一排气管92、一消音器93、及一含氧感知器94。其中,排气管92的入口端921是与一引擎91的排气端911连通,消音器93是组设于排气管92的出口端922,且该排气管92是部分容设于消音器93内,含氧感知器94直接组设于消音器93外的排气管92上,消音器93内部并组设有多数个隔板931,932、多数个导管933,934、一尾管935、及一触媒转化器938。
如图1所示,含氧感知器94的侦测部941是直接伸入排气管92内的流道中,于小型排气量如50C.C.的机车,由于其排气管92的管径较小,导致含氧感知器94的侦测部941占整个排气管92的流道面积过大,会阻挡排气路径,使排气不顺畅,进而造成引擎91马力降低,不仅引擎91效率降低、油耗不佳,且排气的热量更容易汇集在含氧感知器94的侦测部941,造成侦测部941温度过高,也容易导致含氧感知器94量测不准、及降低使用寿命,并非十分理想,尚有改善的空间。
创作人缘因于此,本于积极发明的精神,亟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含氧感知器的配置改良,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创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含氧感知器的配置改良,以能使含氧感知器的侦测部不会阻挡排气路径,增加引擎马力,提升引擎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含氧感知器的配置改良,以能使排气的热量不易汇集于含氧感知器的侦测部,增加含氧感知器的量测准确度、及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含氧感知器的配置改良,以能使含氧感知器与排气管平行排列安装,以可增加整车的空间利用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有:一排气管、一消音器、及一含氧感知器。其中,排气管包括有一入口端、及一出口端,该入口端是与一引擎的排气端相连,且排气管上并固设有一腔室。消音器组设于排气管上,排气管的出口端、及部分该排气管是容设于消音器内,且腔室位于消音器外的排气管上。而含氧感知器则组设于排气管的腔室内,用以量测排气管内的氧气含量。
此外,上述含氧感知器的侦测部可未径向伸入排气管的流道中,即含氧感知器的侦测部末端位于该排气管的管壁中;也可部分径向伸入排气管的流道中,其皆可达到减少阻挡排气路径,增加引擎马力,提升引擎效率的功效。当含氧感知器的侦测部完全未径向伸入排气管的流道中时,更可使排气的热量不易汇集于含氧感知器的侦测部,可增加含氧感知器之量测准确度、及使用寿命。
另外,上述腔室可径向凸设于排气管,也可斜向凸设于排气管,且腔室可呈I字形、或L形,其也皆可达到减少阻挡排气路径,增加引擎马力,提升引擎效率的功效。
再者,上述含氧感知器可与排气管呈平行排列,可增加整车的空间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使含氧感知器的侦测部不会阻挡排气路径,增加引擎马力,提升引擎的效率。且能使排气的热量不易汇集于含氧感知器的侦测部,增加含氧感知器的量测准确度、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知含氧感知器的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含氧感知器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含氧感知器配置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引擎 11 排气端
2 排气管 21 入口端
22 出口端 25 腔室
3 消音器 31 隔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11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扇传动法兰
- 下一篇:矿用移动式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