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塑复合管挤出成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61954.8 | 申请日: | 201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54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马文琦;熊伟;王海涛;弓永军;关广丰;张增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事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47/02 | 分类号: | B29C47/02;B29C47/2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李洪福 |
地址: | 11602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管 挤出 成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设备,特别是一种钢塑复合管挤出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钢塑复合管是一种以钢丝网或钢板为增强相,以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为基体,在挤出生产线上连续成型且具有优良性能的双面防腐管道。其显著结构特点是将塑料的耐腐蚀性与钢管的高强度集于一体,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化工、市政等领域。现有的钢塑复合管挤出成型装置主要包括筛孔套、连接法兰、压缩套、芯棒、均料套、口模和连接外套,但由于聚合物熔体的高粘性和粘弹性,钢塑复合管成型时存在以下缺点:
1、易出现挤出胀大:挤出胀大增加了挤出模具设计难度,影响复合管精度。
2、挤出模具流道内压降大:使挤出复合管内应力增加,导致变形增加,同时也增加了能量消耗。
3、挤出物表面缺陷:由于挤出速度超过材料的临界挤出速度而使制品表面产生“鳖鱼皮”和挤出破裂等现象,挤出物表面质量缺陷的出现限制了挤出速度的提高,影响生产效率。
以上三大难题严重影响复合管制品精度、限制挤出速度提升,导致挤出能耗高。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挤出技术采用非滑移粘着剪切口模挤出方式,使得口模壁面对挤出熔体的阻力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设计一种成型精度高、挤出速度快、能耗低的钢塑复合管挤出成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钢塑复合管挤出成型装置,包括筛孔套、连接法兰、压缩套、芯棒、均料套、无气辅口模和连接外套,所述的无气辅口模右端与气辅口模连接,所述的气辅口模外侧安装有气辅口模外套,所述的气辅口模外套与口模进气盖板连接,并通过密封圈保证气体通道的密封性;所述的芯棒右端与气辅芯棒连接,所述的气辅芯棒内侧安装有芯棒内套、右端与芯棒进气盖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气辅口模、口模进气盖板、密封圈、气辅口模外套、气辅口模构成第一条润滑气体气路,所述的无气辅口模、气辅口模外套和气辅口模形成封闭气室A;所述的芯棒、芯棒内套、气辅芯棒、芯棒进气盖板构成第二条润滑气体气路,所述的芯棒、芯棒内套、气辅芯棒形成封闭气室B。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均料套和连接外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连接法兰与连接外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筛孔套、压缩套、无气辅口模、气辅口模外套、气辅口模按顺序依次装配,连接外套与口模进气盖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芯棒与气辅芯棒之间、气辅芯棒与芯棒进气盖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辅口模和气辅芯棒的材料是多孔质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挤出钢塑复合管过程中,采用气辅口模和气辅芯棒结构,使口模、芯棒与塑料熔体之间形成稳定气垫膜,由于气体的摩擦系数极低,气垫膜层将口模内壁、芯棒外壁对熔体的摩擦阻力降到最低,通过控制气垫膜的特性,使挤出成型由非滑移粘着挤出方式转换成近似完全滑移非粘着挤出方式,塑料熔体在流道内呈柱塞状挤出,实现降低挤出压力,节省能耗,基本消除离模膨胀,提高了制品精度,减少材料浪费,缩短了成型周期,节约了成本。
2、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气辅成型区域,气辅口模、气辅芯棒均采用多孔质材料,保证了注入成型区润滑气体的均匀性,增强了气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共有附图3张,其中:
图1是钢塑料复合管挤出成型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钢塑料复合管挤出成型装置的口模与塑料熔体间气体流道示意图。
图3是钢塑料复合管挤出成型装置的芯棒与塑料熔体间气体流道示意图。
图中:1、芯棒,2、连接法兰,3、筛孔套,4、均料套,5、压缩套,6、无气辅口模,7、连接外套,8、口模进气盖板,9、密封圈,10、气辅口模外套,11、气室A,12、气辅口模,13、气辅芯棒,14、芯棒进气盖板,15、气室B,16、芯棒内套,17、增强钢骨架,18、塑料熔体,19、润滑气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事大学,未经大连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19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舶下水横梁受力分散托架
- 下一篇:冲压移送机械手的定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