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轮车发动机弹簧托架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64537.9 | 申请日: | 2010-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70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小彬 |
主分类号: | B62M7/00 | 分类号: | B62M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方洪 |
地址: | 400060 重庆市南***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轮车 发动机 弹簧 托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三轮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三轮车上的发动机弹簧托架。
背景技术
目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的安装方式,是在发动机前、后部的安装部位采用支架与车身相连接,前、后部的支架一般由基板、矩管、连接平板、减震套、减震胶垫、螺栓和加强板组成,其中基板固定在连接平板上,连接平板直接用螺栓固定在矩管上,矩管的两头与减震套焊接,减震套安装在车身的支耳上。以上结构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但由于连接平板采用平板结构,强度较差,经常发生断裂,容易造成支架和发动机损坏;同时,上述结构的减震效果较差,骑手驾驶时整车抖动太大,容易产生疲劳,给驾乘人员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大幅度降低三轮车整车振动的三轮车发动机弹簧托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三轮车发动机弹簧托架,包括基板、车架支耳和减震套,其关键在于:所述基板安装于横梁上,该横梁的端部通过螺栓与车架支耳连接,所述横梁上供螺栓穿过的孔中嵌装有第一减震套,车架支耳上供螺栓穿过的孔中嵌装有第二减震套,在所述第一、第二减震套之间设有减震弹簧,该减震弹簧的上端由第一减震套限位,减震弹簧的下端由支承减震胶套限位,支承减震胶套与第二减震套相抵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弹簧及橡胶复合减震的方式,减震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三轮摩托车的舒适性,从而保障了整车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骑手驾驶的疲劳度,保障了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所述减震弹簧内设有内置减震胶套,该内置减震胶套套装于螺栓上,并位于第一减震套与支承减震胶套之间。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在路面平整的时候,主要靠弹簧对发动机进行支撑及有效减震;在路面较颠簸的情况下,弹簧压缩到一定限度,则减震胶套进行同步压缩减震,进一步提高了减震的效果。
为了使结构更加紧凑,所述支承减震胶套的下端嵌入第二减震套内。
为了方便安装,所述螺栓从上往下安装,在螺栓的螺头与第一减震套之间设有尼龙压垫。
所述横梁为“∩”形。“∩”形整体横梁的结构强度好,这样基板与“∩”形横梁之间连接牢靠、稳固,能有效防止三轮摩托车在受强冲击的情况下发生断裂。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可靠、减震效果及稳定性好,能有效避免三轮摩托车整车产生共振,防止了零部件发生断裂破损,大大延长了整车的使用寿命,同时保障了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侧视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三轮车发动机弹簧前托架,具有两块并排布置的前托基板9,该前托基板9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所述前托基板9焊接在横梁1上,该横梁1为“∩”形整体结构。在横梁1下方的两端各设置一个车架支耳3,该车架支耳3焊接在车架管上。横梁1的端部通过从上往下穿设的螺栓2与对应的车架支耳3连接,由螺母锁紧。在螺栓2的螺头与第一减震套4之间设有尼龙压垫12,尼龙压垫12套装于螺栓2上。
从图1、图2中可知,横梁1上供螺栓2穿过的孔中嵌装有第一减震套4,车架支耳3上供螺栓2穿过的孔中嵌装有第二减震套5,在所述第一、第二减震套4、5之间设有减震弹簧6,该减震弹簧6的上端由第一减震套4限位,减震弹簧6的下端由支承减震胶套7限位,支承减震胶套7与第二减震套5相抵接,并且支承减震胶套7的下端嵌入第二减震套5内。在所述减震弹簧6内设有内置减震胶套8,该内置减震胶套8套装于螺栓2上,并位于第一减震套4与支承减震胶套7之间。
实施例2
如图3、图4所示,三轮车发动机弹簧后托架,具有两块并排布置的后托基板10,该后托基板10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做赘述。在两块后托基板10之间焊接有加强板,并且两块后托基板10均焊接在对应的横梁1上。在其中一块后托基板10上焊接空滤器支耳11,使发动机在车架上浮动时,空滤器能与发动机同步浮动,有效防止了空滤器与发动机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的脱落现象。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小彬,未经张小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45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