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电防护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65430.6 | 申请日: | 2010-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794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赵爽;秦国玉;王阳;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天宝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5/00 | 分类号: | E06B5/00;E05F15/02;E05F15/20;G01R29/24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周爱芳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电 防护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静电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静电防护门,适应于电子车间每个需要有静电防护的区间。
背景技术
在电子行业,为了避免使用者的身体所携带之静电对其所接触电子造成伤害,大部分都要求操作者在身体上配置静电防护装置。使用者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先使用仪器测量人体的静电是否达到要求,每个工作人员每天都有几次等待测量及被测量的时间,这种方法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稳定。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静电防护门,可以快速的检测出人体带静电是否符合要求,在需要快速的撤离车间时,该检测门可以处于常开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静电防护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静电门门体上的检测电路,所述的检测电路包括静电检测器、电阻三极管、继电器、延时继电器、双刀开关和电磁阀;静电检测器通过电阻连接到三极管的基极,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到继电器线圈的负极,线圈的正极通过双刀开关的常闭点连接到24V电源上,双刀开关的常开点连接到电磁阀的正极,继电器中的一个控制端连接到线圈的负极,该控制端对应的常开触点连接到延时继电器的一个常闭触点;继电器中还有三个控制端和24V电源连接,其中一个控制端对应的常开、常闭触点分别连接一个指示灯,另外两个控制端对应的常开触点分别连接延时继电器的线圈正极和电磁阀的正极,延时继电器线圈负极和电磁阀的负极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保证作业人员在进入生产区时,已确实做好人员静电接地的准备;静电门作为人流通道的控制设备,可为出入人员提供有序文明的通行方式,杜绝非法出入,在紧急情况下静电门常开,有利于人员疏散。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电原理图。
图中:A、静电检测器;B、电阻;C、三极管;D、继电器;E、延时继电器;F、电磁阀;S1、双刀开关;R、红指示灯;G、绿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静电防护门有一检测电路,检测电路包括静电检测器A、电阻B、三极管C、继电器D、延时继电器E、双刀开关S1和电磁阀F;静电检测器A通过电阻B连接到三极管C的基极,三极管C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到继电器D线圈的负极,线圈D的正极通过双刀开关S1的常闭点连接到24V电源上,双刀开关S1的常开点连接到电磁阀F的正极,继电器D中的一个控制端连接到线圈的负极,该控制端对应的常开触点连接到延时继电器E的一个常闭触点;继电器D中还有三个控制端和24V电源连接,其中一个控制端对应的常开、常闭触点分别连接一个指示灯,另外两个控制端对应的常开触点分别连接延时继电器E的线圈正极和电磁阀F的正极,延时继电器E线圈负极和电磁阀F的负极接地。上述检测电路安装在静电防护门的门体上。
其工作原理是:当进入车间的人接触静电检测器A时,如果不符合静电要求,则不发出任何信号,如符合静电要求,便会有2.8V的电压送出,静电检测信号通过10K电阻B送入静电门线路中,将三极管C打开,继电器D的pin13(铁芯线圈负极)接地.继电器弹片接触常开触点,则pin5和pin9通路,pin6和pin10通路,pin7和pin11通路,pin8和pin12通路,pin3接红色指示灯,pin7接绿色指示灯,此时红色指示灯熄灭,绿色指示灯点亮。pin8接电磁阀的正极,A2线路和B1线路电压为24V,电磁阀F打开,气缸动作将静电门打开。当被测人员通过静电门时,三极管C关闭,由于延时继电器E的A1线路接地,继电器D的pin13(铁芯线圈负极)依然接地,则继电器D弹片仍然接触常开触点。当延时继电器E经过设定时间后,常闭触电断开,A1线路与地断开,则继电器D的pin13与地断开,此时继电器D弹片接触常闭触点,红色指示灯亮,绿色指示灯熄灭。A1线路与继电器D断开,A2线路与继电器D的pin10断开,电磁阀F1点没有电压,气缸恢复初始,静电门关闭。在紧急情况下,按下双刀开关S1,B2线路电压为24V,静电门常开可用于人员疏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天宝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天宝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54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