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加密功能的U盘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67297.8 | 申请日: | 201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5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孔令军;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令军;李华 |
主分类号: | G11C7/10 | 分类号: | G11C7/10;G06F12/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许婉静 |
地址: | 210005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加密 功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据储存介质,具体讲是涉及一种具有加密功能的U盘。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作为个人数据储存介质的U盘的普及,保护个人的数据信息不外泄而对U盘进行加密显得十分必要。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1160005Y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加密U盘,其将U盘的储存空间分为普通区和加密区,已达到对U盘的内数据达到加密保护的作用,但是,其加密和解密必须依靠外接的计算机以及专门的软件才能实现,当计算机收到病毒攻击或其配套软件被破解,其安全性将会大大降低。又如公开号为CN 101082884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指纹加密的U盘,这种U盘利用人的指纹作为加密和解密的标识,提高加密安全性,但是其加密过程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而且指纹识别具有不稳定性,不仅如此,指纹识别识别装置的成本较高,不易普及。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通过外接计算机的操作,本身能够独立完成加密和解密的具有加密功能的U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具有加密功能的U盘,包括USB接口和Flash闪存,其特征是,还包括主控芯片和控制部,上述具有信号控制主控芯片分别与上述USB接口和Flash闪存相连接,上述的控制部通过数据线与上述主控芯片相连接,并且其上设有多个向上述主控芯片输入数据的按键。
前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上述每个按键通过单独的数据线与上述主控芯片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加密功能的U盘,其加密和解密的过程完全通过U盘本身自带的按键,不需要通过外接的计算机和软件进行操作,大大的提高的其便携性和安全性,而且相较其他具有加密U盘而言,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和普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加密功能的U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加密功能的U盘的结构示意框图。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加密功能的U盘,包括USB接口、Flash闪存、主控芯片和控制部,其中主控芯片分别与USB接口、Flash闪存和按键控制相连接。上述的控制部上设有多个按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按键的数目为14个,分别是“开始”、“结束”、“设置”、“取消”和0到9的数字键。将本实新型的USB接口与带电的USB接口对接(带电的USB接口既可以是计算机的USB接口或其他能够提供电源的USB接口),此时与USB相连接的主控芯片通电;如果不对控制部采取任何操作,默认的情况下,Flash闪存是可以通过与其相连的主控制部对同样连接在主控制部的USB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的,这时其如同一般U盘。当使用者决定对其进行加密时,首先,按“设置”键,这时控制部向主控制芯片发出准备设置密码的指令;然后,触摸按键“开始”,控制部向主控制芯片发出开始设置密码的指令;然后,使用者可以通过0到9的数字键输入密码,每输入一个,对应的按键都会向主控制芯片传送一个指令,输入完成后,触摸“结束”键,主控制芯片记录下该组指令及顺序,在未再次接收到该组指令时,主控制芯片将隔断Flash闪存和USB借口的数据传输,实现密码对U盘的加密;如果,当想更改密码的输入时,在尚未按下“结束”键时,可以按“取消”键,从新输入密码,再按“结束”键确认;若已经按下“结束”键,则应按“开始”键,输入刚才输入的密码后,按“结束”键,此时,主控制芯片接收到作为密码的正确的一组指令,恢复Flash闪存和USB借口的数据传输,使U盘处于解密状态,重新按“设置”键,重复上述过程,主控制芯片重新接收一组指令作为新的密码,重新隔断Flash闪存和USB借口的数据传输。若要取消U盘的密码保护,首先,按“开始”键,输入密码,再按“结束”键,使U盘处于解密状态,此时再按“设置”键,然后按“开始”键,什么都不输入,直接按“结束”键,此时,主控制芯片的记忆指令清空,恢复恢复Flash闪存和USB借口的数据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令军;李华,未经孔令军;李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72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充磁机
- 下一篇:消防报警系统教学实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