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肠镜超声多普勒探头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67326.0 | 申请日: | 2010-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75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钱旭波;陈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奥珂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8/12 | 分类号: | A61B8/12;A61B17/9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 |
地址: | 210002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肠 超声 多普勒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临床医用探头,具体的说是一种直肠镜超声多普勒探头。
背景技术
以前的直肠镜超声多普勒探头为单一的子弹形探头体,在探头体上设有治疗窗口并装有的超声波换能器,在治疗痔疮时,先利用换能器发射超声波和接收超声波来探查痔动脉血管位置,然后再在治疗窗口对痔动脉血管进行结扎,起到治疗痔疮的作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对手术要求的提高,在最新的痔疮治疗技术中,不但要查找痔动脉血管,进行痔动脉血管结扎,还要对痔体进行缝合悬吊。因此,原来的直肠镜超声多普勒探头的功能就表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在对痔体进行缝合悬吊时已不再适用,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不能满足现代治疗技术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直肠镜超声多普勒探头,不仅可以查找痔动脉血管,进行痔动脉血管结扎,还可以方便的对痔体进行缝合悬吊。
本实用新型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直肠镜超声多普勒探头,由设有治疗窗口的子弹形外壳体和安置在外壳体内中部形成空腔的探头体组成,探头体对应治疗窗口处间隔分布有一组沿周向延伸的栏栅状分岔体;其中邻近外壳体端头的一根分岔体上安装有超声波换能器,并与治疗窗口的边缘之间形成痔动脉血管结扎操作区;各分岔体的间隔之间形成痔体缝合悬吊操作区。
这样,当探头体套在外壳体内后,栏栅状分岔体上方就形成一个痔动脉血管结扎操作区,在这个区域对痔动脉血管进行结扎,各分岔体之间的间隔空间形成痔体缝合悬吊操作区,在这个区域对痔体进行缝合悬吊,有效的将痔动脉血管结扎和痔体缝合悬吊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直肠镜超声多普勒探头的功能多样化,且操作十分方便。
由此可见,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探头体上科学的设置了多条沿周向延伸的栏栅状分岔体,从而形成布局十分合理的痔动脉血管结扎操作区和多个痔体缝合悬吊操作区,巧妙解决了痔动脉血管结扎和痔体缝合悬吊难以在同一直肠镜超声多普勒探头上进行手术的技术问题,使得痔疮治疗更为有效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为了防止临床具体手术时外壳体和探头体相对固定,不至于产生相对滑动而影响手术,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两种技术方案达到外壳体和探头体的相对固定:
探头体由从法兰口沿轴向延伸出的圆弧撑和由圆弧撑沿周向延伸出的栏栅状分岔体构成,圆弧撑与栏栅状分岔体端头之间不接触,形成一个空间,外壳体内壁位于治疗窗口的一侧设有与各个栏栅状分岔体端头相对应的限位卡槽。这样,当探头体套在外壳体内后,将栏栅状分岔体旋转至治疗窗口,再轻微向内旋转,即可将各个栏栅状分岔体端头卡在限位卡槽内,达到外壳体和探头体的相对固定。
探头体由从法兰口沿轴向延伸出的圆弧撑和由圆弧撑沿周向延伸出的栏栅状分岔体构成,圆弧撑和分岔体的包络外形具有渐缩的锥度,且各分岔体位于同一外锥螺纹的螺旋线上,外壳体的内壁具有相配的内锥螺纹。这样,当探头体套在外壳体内后,将栏栅状分岔体旋转至治疗窗口,再旋转一个小角度,即可分岔体螺纹与外壳体的内壁内锥螺纹相咬合,达到外壳体和探头体的相对固定。
另外,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外壳体上的治疗窗口设计为上部稍大下部稍小的门牙形,可以满足治疗时的空间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探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外壳体与探头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外壳体卡槽位置处的剖面图。
图5是实施例二栏栅状分岔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是一种直肠镜超声多普勒探头,为分体式结构,由外壳体1和与外壳体内部空间相配的探头体2组成。外壳体1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外形为子弹形,在外壳体1上设有治疗窗口3,治疗窗口3为上部稍大下部稍小的牙形。探头体2的结构如图2所示,探头体2上间隔分布有一组沿周向延伸的栏栅状分岔体4,其中邻近外壳体1端头的一根分岔体上安装有超声波换能器5,并与治疗窗口3的边缘之间形成痔动脉血管结扎操作区6,各分岔体4的间隔之间形成痔体缝合悬吊操作区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奥珂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奥珂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73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