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69109.5 | 申请日: | 201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74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许宁;尹万泉;龚姚进;徐萍;武毅;周万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萍 |
主分类号: | E21B43/30 | 分类号: | E21B43/30;E21B43/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4010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平 立体 交错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藏开发领域,涉及块状或厚层状油藏的开发,具体涉及一种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油气田开发中合理井网结构的研究一直是人们重视的课题。20世纪40年代,Muskat对简单井网的渗流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人们在油层均质和流度比为1的条件下,提出了见水时刻油层波及系数和井网形式之间的理论。60年代末,前苏联学者谢尔卡乔夫提出了油田最终采收率和井网密度的经验公式;与此同时,大庆油田提出了“按油砂体大小布井”的观点,按油砂体图来统计水驱控制程度和井网的关系。80年代初,童宪章提出了获得最大产量的井网形式。90年代初,齐与峰提出了井网系统理论。20世纪90年代,郎兆新等人对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开采井网进行了理论研究。程林松等人还建立了有限元模型,用之对水平井五点法面积井网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由以上井网研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井网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在油气田生产中,井网的选择、部署和调整是开发方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油气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现场生产中,井网形式主要受油气田的地质特点控制。从井网优化设计的发展可以看出,目前的这些直井面积井网和单层水平井面积井网对于薄层油藏比较适合,属于二维井网结构设计。然而这种井网设计对于或厚层状油藏多层开采时,存在以下缺陷:直井面积井网开采,纵向差异导致油层动用程度低,而且所需井数多;单层水平井开采油层,油气储量动用程度低;直井或单层水平井井网注水,水驱波及系数低。
总之,目前井网优化设计仅局限于平面二维空间的研究,井网纵向的排列优化尚无先例可寻,二维井网设计及单层复杂结构井已经难以解决厚层油藏开采的实际问题,如何运用立体井网结构的空间展布合理有效的开发油藏急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面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包括多口分层布置的水平井,其特征在于,多口水平井被设置在块状或厚层状油藏中,每层水平面中有多排水平井,而且 相邻排中的各井平面平行交错布置,相邻层中的各井纵向交错布置,从而构成水平井平面平错、纵向叠置交错的立体井网结构。
进一步地,各层水平井在纵向上不在同一平面内。
优选地,同段水平井错开一定距离,而不是完全形成叠置状,形成变底水的线性脊进为带状台阶式托进。
更优选地,底层水平井成鱼刺状布置。
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直井面积井网开采,纵向差异导致油层动用程度低,而且所需井数多;单层水平井开采油层,油气储量动用程度低;直井或单层水平井井网注水,水驱波及系数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示意图;
图2为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在平面上的示意图;
图3为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4为油井产量随油层厚度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本专利在目前井网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优选平面井网,纵向部署交错井网,创新提出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参见图1。
图1中,长方体代表油藏,虚线平行四边形代表分段面,H101、H102等代表井号,粗实线代表水平井筒,分支线代表鱼骨井分支,1-水平采油井,2-水平注气井,3-鱼骨注水井,4-油层,5-分段面。
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即平面上采用一套交错井网,纵向上多层井也成交错排布,各井在纵向剖面上同样构成一套交错井网,是一套三维立体交错井网。这种井网纵向上的交错布井,保证了各层水平井的入靶点在纵向上成交错分布,各层水平井纵向上不在同一平面内,同段水平井错开一定距离,而不是完全形成叠置状,可以变底水的线性脊进为带状托进,从而延长底水水淹到油井的时间,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具体的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如图2~图3。
图2中,粗实线代表水平井井筒;A代表水平井入靶点;粗实线上方H207、H209等代 表井号。
图3中,圆圈代表水平井井筒在纵向剖面上的投影;虚线代表油藏分段线;1-1、1-2等代表井号;每口井与其周围各井均不在同一水平面或同一剖面中;θ角为垂向邻井之间的交错夹角。
三维、定量、可重复实现的、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物理模型的物理模拟已经确定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优于单纯叠加的立体井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萍,未经徐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91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扇区声波变密度测井仪
- 下一篇:一种用于小井眼井井下作业的注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