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69695.3 | 申请日: | 201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0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耀廷;苏育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13 | 分类号: | H01R13/213;H01R13/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45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子器件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子产品之间、电子产品与周边装置之间的连接越来越频繁,而电子产品与其周边装置之间通过电连接器来实现连接是一种很常见的连接方式,因此电连接器的使用频率也随之增加。电连接器在电子领域被广泛应用,因此生产厂商对电连接器的生产也由原来的小规模生产逐渐转变为大规模批量生产。同时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传输速率也不断提高,因此要求与之配合使用的电连接器的传输速率也相应提高才能真正实现电子产品之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
然而,由于电连接器的传输速率的提高,其结构也相对变得复杂,因此相比早先的传输速率低且结构简单的电连接器,采用先前的组装方法来组装现在传输速率高且结构复杂的电连接器,会使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效率降低;同时,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容置于端子容置槽内,长时间使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使导电端子翘起或沿端子容置槽滑动,影响电连接器的传输性能。因此各生产厂家纷纷采取各种办法来改进电连接器的结构,使其组装简便快捷,且传输性能良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在大规模批量生产中组装简便快捷,且传输性能良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连接器包括金属壳体、绝缘本体及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及第一导电端子容置于所述金属壳体内,所述绝缘本体开设有若干第一端子槽;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具有第一固定部及沿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两侧具有沿宽度方向凸伸形成的倒刺,所述第一固定部对应卡设于所述第一端子槽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延伸出所述第一端子槽。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具有第一固定部及第一接触部,第一固定部的两侧具有沿宽度方向凸伸形成的倒刺,第一导电端子对应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第一端子槽中后,朝与第一接触部相反的方向拉动第一导电端子,使第一固定部上的倒刺抵触于第一端子槽内,进而使第一导电端子稳定的卡于第一端子槽中,防止第一导电端子翘起或沿第一接触部方向滑动,使电连接器的传输性能更稳定;同时,第一导电端子卡于第一端子槽后拉动第一导电端子即可将第一导电端子安装稳定,因此使电连接器的组装简单快速且准确,可在组装过程中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故节约了资源,降低了电连接器的生产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拆除金属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又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电连接器拆除金属壳体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的又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第一导电端子 100 第一固定部 110
倒刺 111 第一接触部 120
弯折部 130 第一焊接部 140
第二导电端子 200 第二固定部 210
第二接触部 220 阻挡部 230
第二焊接部 240 绝缘本体 300
卡持部 310 台阶 311
第一卡口 312 第二卡口 313
凸块 314 支架凸块 315
支架卡槽 316 承载部 320
沟槽 321 安装部 330
第二端子槽 340 第一端子槽 350
槽口 360 绝缘承载体 400
卡持臂 410 卡块 411
卡持区 420 承载区 430
凹槽 440 支撑体 450
卡槽 451 容置腔 4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96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机
- 下一篇:供热计量远程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