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近视阅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69850.1 | 申请日: | 201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09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圣贵;宋秋玲;李培胜;刘美香;朱兴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兴智 |
主分类号: | A47B41/02 | 分类号: | A47B41/02;B42D9/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李江 |
地址: | 262704 山东省寿光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近视 阅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近视装置,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与桌子可拆卸连接的防近视阅读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学生患近视眼病的人居高不下,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为预防近视,特别是预防中、小学生的近视,除应有适当的照明外,学生读写时的坐姿更重要。中、小学生在读写时,上身应坐直,眼睛应距书本一尺左右。但是,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或在家庭写作业时,常常不能自觉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写字时眼睛离桌子太近,久而久之,不良的读、写习惯导致了中、小学生近视的高发率。中、小学生在看书时,总喜欢将书本斜向竖起,正对自己的眼睛,这样会减轻疲劳,特别是小学生或中学生,起到保护视力作用。但在桌子上捧着书存在以下几种缺点:一是会忽近忽远,尤其是小学生在读书时往往摆动着身子;二是手容易疲劳,比较吃力;三是当看着书写字时,双手无法捧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使中、小学生在学习时保持正确的坐姿、降低近视的发生率、读书学习方便的防近视阅读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近视阅读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杆,所述两个支撑杆之间设置有水平设置的挡杆,所述支架远离支撑杆的一侧弯折设置,所述支架弯折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压书装置。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支撑杆竖直设置。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支撑杆的上部弯折设置。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支撑杆的上部顺时针弯折。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支架远离支撑杆的一侧顺时针弯折。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支架与桌面可拆卸连接。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弯折一侧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压书装置设置在支撑板上。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压书装置包括与支撑板固定连接的基座,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压书架。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压书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压书架位于支撑板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两个支撑杆之间设置有水平设置的挡杆,可以使中、小学生在读书学习时保持正确的坐姿,使中、小学生的眼睛与书本保持足够远的距离,从而降低了近视的发生率;由于支架远离支撑杆的一侧顺时针弯折,弯折一侧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压书装置设置在支撑板上,所以在看书时,可以将书本翻开,然后用压书装置将书本压紧,从而不需要使用双手捧书进行学习,方便了中、小学生的读书和学习。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近视阅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俯视图。
图中:
1-桌面;2-支架;3-支撑板;4-压书架;5-基座;6-固定螺栓;7-支撑杆;8-挡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防近视阅读装置,包括支架2,支架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杆7,两个支撑杆7之间设置有水平设置的挡杆8,支架2远离支撑杆7的一侧弯折设置,支架2弯折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压书装置。
支撑杆7竖直设置,支撑杆7的上部弯折设置,支撑杆7的上部顺时针弯折。
支架2远离支撑杆7的一侧顺时针弯折,支架2靠近支撑杆7的一侧通过固定螺栓6与桌面1固定可拆卸连接,固定螺栓6的数量为四个,支架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
弯折一侧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压书装置设置在支撑板3上。
压书装置包括与支撑板3固定连接的基座5,基座5上设置有压书架4,压书架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压书架4位于支撑板3的两端,压书架4可以沿其长度方向滑动,从而可以调整压书架4的位置。
中、小学生在读书学习时,可以通过挡杆8使中、小学生在读书学习时保持正确的坐姿,使中、小学生的眼睛与书本保持足够远的距离,从而降低近视的发生率;在读书学习过程中,可以将书本翻开,然后用压书架4将书本压紧,从而不需要使用双手捧书进行学习,方便了中、小学生的读书和学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兴智,未经朱兴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698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