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综合毒性检测的水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70980.7 | 申请日: | 201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91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邹爽;董剑锋;崔海松;叶胜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绿洁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G01N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综合 毒性 检测 水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综合毒性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综合毒性检测的水路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毒物质的种类逐渐增多,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由此引起的环境危害逐渐加大。我国加强了河水及饮用水保护、工业废水排放等方面的管理力度,为了保障水源质量,也将在今年把水质毒性纳入控制标准。随着环境生物学的发展,研究者多采用微生物(如发光细菌、硝化细菌、活性污泥等)作为生物敏感物质,分析水样毒性。其中发光细菌因为其较高的灵敏度和操作的简便性,适合用于在线分析,利用发光细菌检测水中的综合毒性,该细菌的发光强弱,能表示代谢旺盛程度,任何毒性,无论是生物毒性还是化学毒性都会抑制细菌的新陈代谢,进而抑制发光强度,通过测量发光强度的变化,就能检测出毒性的大小。
利用发光细菌检测水中的综合毒性,需将被测水样和纯净水同时分别于与该细菌通过一定比例混合,通过比对这两个混合物的发光强度来确定被测水样的毒性百分比,因此需要一个水路系统为检测系统提供所需的被测水样和纯净水等各种水样。现有的检测系统所需的各种水样大多没有一个整体的结构系统,分别设置单独的水样池,水样池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给采样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并且水流采取传统的从上而下的注入形式,水样池内下部的水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会使采取到的不是新鲜的水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综合毒性检测的水路系统,以实现简化水路系统结构和保障水样质量的目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综合毒性检测的水路系统,包括:设置在同一载体上的被测水样水槽、纯净水水槽、清洗水水槽和排水槽;
其中,
所述被测水样水槽、纯净水水槽和清洗水水槽分别通过设置在所述载体上的溢出通道与所述排水槽相连通;
所述被测水样水槽、纯净水水槽和清洗水水槽的底部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与所述进水口相连通的进水管道;
所述排水槽设置有排水口。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载体上的盐水槽。
优选地,所述盐水槽的底部设置有进水口,和与所述进水口相连通的进水管道。
优选地,所述盐水槽的顶端设置有盐水循环出口,所述盐水循环出口通过盐水循环管道与盐水槽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盐水槽的进水管道上设置有蠕动泵。
优选地,所述被测水样水槽的进水管道上设置有蠕动泵。
优选地,所述纯净水水槽的进水管道上设置有蠕动泵。
优选地,所述清洗水水槽的进水管道上设置有蠕动泵。
优选地,所述各种水槽的在所述载体上的分布形状为弧形。
优选地,所述载体的材质为不锈钢。
通过应用以上技术方案,将被测水样水槽、纯净水水槽、清洗水水槽、盐水槽和排水槽集成设置在同一载体上,并且通过合理的通道连接,使得综合毒性检测的水路系统结构更加简化,紧凑的结构使得采样更加方便。各水槽采用的底部注入、顶端溢出的进水方式,避免了水槽内底部水样的长时间积累沉淀而发生变化,保障了水样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综合毒性检测的水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用于综合毒性检测的水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综合毒性检测的水路系统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绿洁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绿洁水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09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