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柯氏音法和示波法相结合的电子听诊血压计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71669.4 | 申请日: | 201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78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满天;邓静;王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225 | 分类号: | A61B5/0225;A61B7/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柯氏音法 法相 结合 电子 听诊 血压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压计。
背景技术
目前,高血压已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危及大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国的高血压患者数量则高达我国总人口的13%,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高血压病患者需要经常测量血压值,从而合理服用降压药进行治疗,因而,方便、准确的血压测量是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的关键。
现有的血压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医院广泛使用的人工听诊式血压计,另一类是家庭广泛使用的示波法电子血压计。
人工听诊式血压计,主要分为水银柱(汞柱)血压计和指针式血压计,这类血压计的测量机理是柯氏音听诊法,即通过连接有压力计的充气袖带压迫上臂血管,在放气过程中由医生通过听诊器监听上臂动脉产生的柯氏音,并观察压力计示值来判断收缩压和舒张压。柯氏音听诊法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等协会认可的血压测量技术标准,也是医院和医生广泛认可的测量方法,其测量结果被作为临床高血压诊断和分级的金标准。然而,人工听诊式血压计的测量过程较为复杂,测量结果容易受到环境噪声、听觉灵敏度、以及放气速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这种血压计的体积大,不方便携带,不具备丰富经验的人难以使用这类血压计,因此,人工听诊式血压计难以被广泛家庭采用。
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其测量机理是示波法(又称震波法),即采用压力传感器获得充气或放气过程中袖带气压的波动(脉搏波),通过脉搏波振幅与血压的关系间接地实现血压测量。这类电子血压计操作简单,测量结果稳定性和一致性较高,常用于居家自测,其测量结果可用作血压诊断的参考。然而,示波法电子血压计的致命缺点则是测量结果准确度差、可信度低,通常仅能满足误差小于10毫米汞柱,而这种误差将导致大量的误诊和漏诊。由于示波法是间接地通过脉搏波实现血压测量,而脉搏波直接受血管壁硬度,心脏瓣膜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被测者的个体差异将导致测量结果存在固有误差,而且测量过程中手臂肌肉搐动或人体活动都会影响脉搏波的振幅,从而导致测量结果不准,因此,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只能作为血压测量参考,在欧美部分国家,法律禁止医院使用该类血压计的测量结果作为疾病诊断依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人工听诊式血压计不方便携带及柯氏音听诊法不易操作、容易受环境影响的问题,以及示波法电子血压计测量误差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柯氏音法和示波法相结合的电子听诊血压计。
基于柯氏音法和示波法相结合的电子听诊血压计,它由袖带、拾音器、气压传感器、信号处理单元、充气/放气单元、人机交互单元和微处理器组成,所述袖带内置气囊,所述气囊通过导气管与充气/放气单元连通,其特征在于气囊还通过导气管与气压传感器相连通,气压传感器的气压电信号输出端连接信号处理单元的气压信号输入端,拾音器的柯氏音信号输出端连接信号处理单元的柯氏音信号输入端,信号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微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微处理器的充气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充气/放气单元的充气控制信号输入端,微处理器的放气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充气/放气单元的放气控制信号输入端,人机交互单元的数据通信端连接微处理器的数据通信端。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听诊血压计通过将柯氏音法与示波法结合,保证了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该电子血压计成本低、操作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利于实用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听诊血压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包含气泵、电子阀和节流阀的电子听诊血压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的基于柯氏音法和示波法相结合的电子听诊血压计,它由袖带1、拾音器2、气压传感器3、信号处理单元4、充气/放气单元5、人机交互单元6和微处理器7组成,所述袖带1内置气囊,所述气囊通过导气管与充气/放气单元5连通,其特征在于气囊还通过导气管与气压传感器3相连通,气压传感器3的气压电信号输出端连接信号处理单元4的气压信号输入端,拾音器2的柯氏音信号输出端连接信号处理单元4的柯氏音信号输入端,信号处理单元4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微处理器7的信号输入端,微处理器7的充气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充气/放气单元5的充气控制信号输入端,微处理器7的放气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充气/放气单元5的放气控制信号输入端,人机交互单元6的数据通信端连接微处理器7的数据通信端。参见图1。
所述拾音器2中内置声音传感器,且所述声音传感器为麦克风或压电陶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16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