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微生物暴露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72258.7 | 申请日: | 201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06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陈西平;孙宗科;刘秀岩;张伟;杨丽华;丁培;孙伯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
主分类号: | C12M1/38 | 分类号: | C12M1/38;C12M1/36;C12M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朱世定 |
地址: | 10002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微生物 暴露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生物实验室,特别涉及一种既能进行空气微生物气溶胶的研究和空气微生物净化装置效果评价,又能有效保护环境和实验室操作人员的空气微生物暴露舱结构。
背景技术
空气是微生物传播的重要介质,很多人类致病菌经空气传播,引起疾病流行。如曾在我国流行的非典型肺炎是通过飞沫经空气传播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微生物在空气中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微生物种类多,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毒力变化也表现为多样,微生物气溶胶在空气中的变化也呈多样化。因此,有必要严格控制环境因素,模拟出一个环境可以控制的微生物实验室对微生物气溶胶的变化进行研究。
为控制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防止疾病传播,很多单位研制出各种空气微生物净化装置,有些产品已投放市场。但各种空气微生物净化装置对空气中微生物净化效果差异很大,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评价方法,亦无适合空气微生物净化装置效果评价的空气微生物学实验室。国内普遍采用的实验场所为《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规定的气雾柜,该设备是一个密闭的实验与检测装置,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该装置往往体积较小,仅有1m3大小,难以保证实验过程中的密闭效果;
(2)内部放入复杂的采样装置,难于保证微生物气溶胶在内部分布均匀;
(3)不能用于空气微生物净化装置的评价;
(4)对内部的结构和消毒方式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国内尚无此类空气微生物暴露舱的建立与报道。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既能进行空气微生物气溶胶的研究和空气微生物净化装置效果评价,又能有效保护环境和实验室操作人员的空气微生物暴露舱结构即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欲研究的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微生物暴露舱结构,其是一种既能进行空气微生物气溶胶的研究和空气微生物净化装置效果评价,又能有效保护环境和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微生物净化实验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微生物暴露舱结构,其包括:一机房、一暴露区及一人员操作区,其中,
所述的暴露区及所述的人员操作区被包围在一个保护套间内,所述的暴露区内有两个样品检测区,所述两个样品检测区的环境条件完全一致;
所述机房内设置有多个控制设备,所述多个控制设备为所述的保护套间提供恒温、恒湿、补新风、过滤除菌这些措施。
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暴露舱内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所述暴露区的环境条件是通过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信号操控计算机软件控制的设备来实现的。
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一人员进出通道,实验人员由所述人员进出通道进入实验室;
一更衣间,实验人员在所述更衣间更换实验服;及
一风淋间,更换实验服后经所述风淋间风淋后,进入所述人员操作区。
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一实验操作台,其用于进行实验操作;
一操作间,所述的操作间内设置有计算机监控及操作平台,通过所述计算机监控及操作平台设置实验检测需要的各种参数;及
一物流风淋间,用于将待检设备进行风淋处理。
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暴露区中的两个样品检测区为两间钢化玻璃和不锈钢结构的实验室,体积各为30m3,所述暴露区内壁各个壁面交角处均为圆角。
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多个控制设备为一自动控制空气过滤系统、一温湿度调节系统、一弱点配置柜、一空气压缩机、一负压真空泵、一强电配置柜、一低温冰箱及一微生物培养箱。
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一紫外线照射装置,其用于对所述机房、所述暴露区及所述人员操作区进行消毒。
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一高效过滤器,所述暴露区在排风时使用所述高效过滤器。
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的暴露区内还设置有一遥控采样车、一风扇、一互锁传递窗、一手套箱及一气路连接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暴露舱实现了功能分区,提供了一个密闭的相对负压的工作环境。并且暴露舱的环境条件可以控制,又能有效地保护人员与外环境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微生物暴露舱结构的详细的功能分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22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线夹的钢锚制造方法
- 下一篇:片材供送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