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节能烘干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73585.4 | 申请日: | 201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30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泉 |
主分类号: | F26B9/06 | 分类号: | F26B9/06;F26B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刘广生 |
地址: | 528441 广东省湛江市坡***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烘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设备,适应各类烘干产品,如肉腊味制品、海味干制品等原料产品以及竹、木器具,尤其是一种用于食品腊味加工制作的节能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用于食品加工制作的烘干装置多采用煤炭与食品共室的结构,这样很容易污染食品,且烘干挂架设计不合理,首先将挂架支撑座固定在烘干室的墙壁上,再将挂满待烘干食品的挂架靠人力直接放到挂架支撑座上,对于上层的挂架支撑座,由于离地面比较高,达2.5米-3米,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必须借用梯子才能将沉重产品放置到墙壁上的挂架支撑座上,增加了生产工人体力的消耗,因此,工人劳动强度大;传统的用于食品加工制作的烘干装置不仅存在应用范围窄、操作不方便、自动化程度低的缺陷,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极大地浪费了能源,不能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之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自动控温、烘干后的产品质量好、干净卫生、操作简易、劳动强度低且便于维护的节能烘干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节能烘干装置,包括有烘干室、供热管、回流管和风机,所述烘干室的一侧设有散热箱,供热管与散热箱内的散热器的热介质输入口相连接,回流管与散热箱内的散热器的热介质输出口相连接;风机设在散热箱与烘干室之间的通道上。
所述供热管或回流管上设有自动温控阀。
所述烘干室的顶部设有热量回收通道,热量回收通道的一端口与烘干室相连通,另一端与散热箱相连通。
所述烘干室的顶部还设有蒸汽排管。
所述供热管内的热介质为水蒸汽或空气。
所述烘干室内设有烘干推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设了散热箱以及其内的散热器,利用高温干燥的空气对产品进行烘干,大大节省了能源,与传统烘房相比可节省燃料50%;由于增设了自动温控阀,实现了温度的自动调节,具有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的特点;由于设了热量回收通道,实现了热量回收再利用;由于设了烘干推车,使烘干后的产品干净卫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烘干室;2、烘干推车;3、蒸汽排管;4、热量回收通道;5、自动温控阀;6、供热管;7、回流管;8、风机;9、散热箱;10、排湿控制阀;11、加压泵;12、锅炉。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节能烘干装置,是由锅炉12、加压泵11、供热管6、烘干室1、回流管7、烘干推车2和风机8构成,烘干推车2设在烘干室1内,锅炉12内的水蒸汽在加压泵的作用下,经供热管6进入散热箱9内的散热器,所述烘干室1的一侧设有散热箱9,回流管7与散热箱9内的散热器顶部的热量介质输出口相连接;风机8设在散热箱9与烘干室1之间的通道上。所述供热管6或回流管7上设有自动温控阀5。所述烘干室1的顶部设有热量回收通道4,热量回收通道4的一端口与烘干室1相连通,另一端与散热箱9相连通。所述烘干室1的顶部还设有蒸汽排管3,蒸汽排管3的端部设有排湿控制阀10。所述供热管6内的热介质为水蒸汽。
工作原理:对腊肠、腊肉、腊鱼、腊虾等腊味制品进行烘干时,会用到烘干推车2,烘干推车2内设有两层的挂架,挂架还可以为三层或更多层,工人可以将待烘干食品悬挂在挂架上,再将烘干推车推进烘干室1,这样可以减少工人在烘干室1内高空作业的危险性,同时降低了作业工人体力的消耗。将悬挂待烘干食品的挂烘干推车2推进烘干室1放置好后,供热管6开始供热,水蒸汽或热空气通过散热箱9内的散热器,散热器内的热量传递给散热箱9内的空气,空气被加热后,由风机8将热空气送入烘干室1,对烘干室1中的烘干推车2内的产品进行烘干,自动温控阀5对供热管或回流管内的热介质的流速进行控制,从而调控烘干室内的温度。在烘干的过程中,产品本身所带的水份被蒸发掉,所形成的水蒸汽从蒸汽排管3排到烘干室外。如果需要对竹、木器具等进行烘干时,可直接将这些器具放入烘干室1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泉,未经李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35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