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纳米微粒防伪标识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74768.8 | 申请日: | 201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43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2 |
发明(设计)人: | 葛晓森;巩建敏;王庆刚;田召光;张晓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淄博泰宝防伪技术产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3/02 | 分类号: | G09F3/02;B32B5/06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巩同海 |
地址: | 256407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微粒 防伪 标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伪标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微粒防伪标识。
技术背景
防伪标识在各个行业中可以帮助消费者迅速鉴别商品的真伪,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帮助企业用户打击假冒产品、杜绝批量防造、保护企业品牌、维护企业形象,避免经济损失。
通常使用的防伪标识主要采用如下技术:激光防伪、荧光防伪、磁性防伪、温变防伪、特种制版印刷等。这些技术仅在使用初期都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容易被防冒,后来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这些防伪技术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技术含量低,结构组合易被破译。如传统的荧光油墨、磁性油墨、温变油墨等防伪方法,就是在产品的特定部位,用专用油墨印上特定的图形符号,然后用专门的手段去检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这些方法很容易被假冒者破译和利用。
2)仅以制造者拥有某种特殊的技术配方或设备的优势为前提,当造假者不拥有这些技术和设备时就无法仿造。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配方和设备的优势将不复存在,伪造者一时掌握了这项技术和设备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大量防造。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防伪标识自身容易被仿冒的缺陷,提供一种不易被仿冒,标识即使损坏仍可进行鉴别的纳米微粒防伪标识。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即一种纳米微粒防伪标识,包括基体,基体上印刷有信息层,其特征在于信息层上还印刷有一层透明的纳米颗粒防伪层,纳米颗粒防伪层上散布多个纳米防伪颗粒。
纳米防伪颗粒的直径小于1mm。
信息层是激光防伪层、荧光防伪层、磁性防伪层、温变防伪层其中的任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在原有的信息层上印刷透明的纳米颗粒防伪层,由于纳米颗粒的直径小于1mm,因此在标识上可以分布很多个,即使标识被损坏或撕毁,只要残存的碎片上有纳米防伪颗粒,就可以通过申请人研制的便携式LCD显微镜或简易的光学显微镜查看纳米防伪颗粒的内容,以此来达到鉴别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可以和现有技术的任何防伪技术相结合,具有不易被仿冒、使用寿命长、防伪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纳米防伪颗粒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如图中所示:1纳米颗粒防伪层;2信息层;3基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基体3上印刷有信息层2,信息层2是激光防伪层、荧光防伪层、磁性防伪层、温变防伪层其中的任一种,信息层2上印刷有一层透明的纳米颗粒防伪层1,纳米颗粒防伪层1上散布多个纳米防伪颗粒,纳米防伪颗粒的直径小于1mm,颗粒内微缩防伪用的编码或图案或文字。
使用本实用新型,即使标识被损坏或撕毁,只要残存的碎片上有纳米防伪颗粒,就可以通过申请人研制的便携式LCD显微镜或简易的光学显微镜查看纳米防伪颗粒的内容,以此来达到鉴别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淄博泰宝防伪技术产品有限公司,未经淄博泰宝防伪技术产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47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次性使用输送氧气器械
- 下一篇:建筑材料氡析出模拟试验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