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金箔加工用裁边机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75486.X | 申请日: | 201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52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赵兴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金陵金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6D7/00 | 分类号: | B26D7/00;B26D1/2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箔 工用 裁边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裁边机,具体说是一种金箔加工用裁边机。
背景技术
金箔在现代社会中应用极为广泛,除了装饰外,还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建筑等领域。金箔加工是一种传统的加工工艺,需要经过配比、化条、压条、拍叶、做捻子、装沾、打开子、装开子、炕炕、打了细、出具、切箔等12道工序,先将金块打成薄片,再轮流锤打成“薄如蝉翼、软似绸缎、轻如鸿毛”的金箔,比肥皂泡沫还要轻、还要薄,金箔人只能用嘴吹成风,才能将金箔轻轻地放在纸上。据测算,一克24K黄金锤打成金箔,展开的面积有半个多平方;锤打18K金箔,面积有1个多平方。
在原来的生产工艺中,大多需要人工操作,例如裁边就是完全由人工操作,人工操作的生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且质量也不稳定。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金箔加工用裁边机,以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金箔加工用裁边机,它包括底座,在底座上设有主电机,主电机的输出轴与剪切装置相连,在剪切装置的一侧设有进给平台,剪切装置的另一侧设有金箔缠绕架,金箔缠绕架固定在缠绕电机的输出轴上,缠绕电机固定在底座上。
其中,所述的剪切装置包括一号上滚刀、二号上滚刀、一号下滚刀和二号下滚刀,一号上滚刀、二号上滚刀间隔设置在上转动轴上,一号下滚刀和二号下滚刀间隔设置在下转动轴上,一号下滚刀、一号上滚刀、二号上滚刀和二号下滚刀依次排布,一号上滚刀、二号上滚刀之间为金箔通道;上转动轴的两端分别通过丝杆结构与各连接有一个滚刀调节转盘连;主电机为上转动轴、下转动轴提供动力。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金箔加工用裁边机实现了机械化的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且生产出来的金箔的质量也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如图1、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金箔加工用裁边机包括底座1,在底座1上设有主电机2,主电机2的输出轴与剪切装置相连,主电机2为剪切装置提供动力,在剪切装置的一侧设有进给平台3,在剪切装置的另一侧设有金箔缠绕架4。待加工的金箔通过进给平台3的上平面进入剪切装置,加工之后的金箔缠绕在金箔缠绕架4上,金箔缠绕架4固定在缠绕电机5的输出轴上,缠绕电机5带动金箔缠绕架4不停转动缠绕金箔,缠绕电机5固定在底座上1。
所述的剪切装置包括一号上滚刀6、二号上滚刀7、一号下滚刀8和二号下滚刀9,一号上滚刀6、二号上滚刀7间隔设置在上转动轴10上,一号下滚刀8和二号下滚刀9间隔设置在下转动轴11上,上转动轴10和下转动轴1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一号下滚刀8、一号上滚刀6、二号上滚刀7和二号下滚刀9依次排布,一号上滚刀6、二号上滚刀7之间为金箔通道;上转动轴10的两端分别通过丝杆结构连接有一个滚刀调节转盘12。转动滚刀调节盘12,可以调节上转动轴10的上下位置,进而调节上下滚刀之间的距离。主电机3为上转动轴10、下转动轴11提供动力。
上转动轴10、下转动轴11的一端与主电机2的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由主电机3为上转动轴10、下转动轴11提供动力,主电机2通过上转动轴10带动一号上滚刀6、二号上滚刀7转动,主电机2通过下转动轴11带动一号下滚刀8、二号下滚刀9转动。
在一号下滚刀8、一号上滚刀6之间、二号上滚刀7和二号下滚刀9之间留有很小的缝隙,在滚刀转动时,依靠挤压剪切力将金箔剪切成适合的尺寸。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金陵金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金陵金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54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