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数控式雨量计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75817.X | 申请日: | 201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2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家棣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京辉 |
主分类号: | G01W1/14 | 分类号: | G01W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张晶 |
地址: | 10003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控 雨量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象、水文雨量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控式雨量计,用于实现高精度、大量程的雨量测量。
背景技术
目前全国范围的水文、气象雨量的测量普遍使用“翻斗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历史悠久,属于解放前国外引进技术,数十年来虽有改进,基本原理及结构依旧,翻斗雨量计仅适用于中小雨量测量,微小雨量达不到翻斗重量翻斗不翻,雨量不计;大雨及暴雨测量精度较差,据专业人士评估其精度只达到60%,而且需要每年定期进行鉴定及维修,雨量测量是气象、水文要素,时隔60~70年之久,在当今科学应用技术高度发展时,还在普遍使用精度低、量程窄的翻斗雨量计实属不合理,所以,推出以现代科学应用技术实现的数控式雨量计,来替代翻斗雨量计,成为一项急需的任务。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扩大雨量计的量程、提高其测量精确度、免除对其定期鉴定,并降低成本。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数控式雨量计,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水器,设置为漏斗状,用于承接雨水;
测试筒,通过通水管与所述承水器连通,用于导入所承接到的雨水,并进行测量;
浮筒,设置在所述测试筒内,浮筒下端设置为锥形,用于随测试 筒内的水位升/降;
滑轮,其上绕接有牵引绳索,牵引绳索一端连接浮筒,另一端连接有平衡重锤;所述浮筒随水位自动升/降,通过牵引绳索带动滑轮转动;
光电数码盘,与所述滑轮同轴连接,由所述浮筒与平衡重锤之间的自动平衡力通过牵引绳索带动光电数码盘与滑轮一起转动,并由光电数码盘输出水位上升的相应数据;
单片机系统,通过数据传输电缆与所述光电数码盘相连,用于获取所述光电数码盘输入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和显示。
其中,所述通水管与测试筒之间设置有三通电动阀,由所述单片机系统控制三通电动阀的导通状态,以使雨水进/出测试筒。
其中,所述三通电动阀内设置有可控转动阀芯,以使进水时,阀芯关闭排水口,使通水管与测试筒之间连通,排水时,阀芯关闭进水口,使测试筒与排水口连通。
其中,所述测试筒的横截面面积与承水器上端开口面积按比例设置,使自然降水量在测试筒内的上升动态扩大整数倍以测量自然降水量。
其中,所述单片机系统中设置有数码显示屏,所述数码显示屏上设置有百、十、个、分四位LED数码管以进行数码显示,个位与分位LED数码管之间设置有小数点标示,用于直接显示实际被测雨水量。
其中,所述浮筒的重量设置为大于平衡重锤的重量。
其中,所述光电数码盘的中心轴采用滚珠轴承组装,以减少光电数码盘转动时的摩擦力。
其中,所述单片机系统中设置有数据输出接口,且外接有外部存储或显示设备,所述单片机系统用于通过所述数据输出接口将雨水测量过程及实时水位数据传送至所述外部存储或显示设备。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控式雨量计充分利用单片机数控技术,扩大了量程,将分辨率提高到1‰,精确度误差提高到±1‰,实现由微雨量至大到暴雨均可测量,为气象、水文雨量测量提供一种高精度的测试仪器。并且光电数码盘的轴转动非常灵活,无需驱动力,既不需步进电机也不要伺服电机,仅依靠浮筒与重锤自动平衡的微小动力由牵引绳索带动滑轮及码盘转动,属无源传动,节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数控式雨量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数控式雨量计中滑轮、光电数码盘和单片机系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数控式雨量计中三通电动阀在进水口关闭时的状态图。
其中:1:承水器;1-2:通水管;2:三通电动阀;2-1:阀芯;3:测试筒;4:浮筒;5:牵引绳索;6:滑轮;7:光电数码盘;8:平衡重锤;9:数据传输电缆;10:单片机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京辉,未经温京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58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