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并列双套囊防感染长期留置气管插管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76017.X | 申请日: | 2010-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5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世栋;王金江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16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并列 双套囊防 感染 长期 留置 气管 插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的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医用的并列双套囊防感染长期留置气管插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许多病人需进行气管插管术,但是目前所使用的气管插管很少考虑到长期留置问题,即便有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且在患者被送至ICU后经常面临换管或气管切开问题;对于ICU长期带管的患者,如何防止肺感染就是一个重要问题,这类患者要求经常吸痰,但是声门下至气管插管套囊上这一段产生的分泌物却不易吸出,而且在拔管换管的过程中,只要松开套囊,分泌物就会流入肺中,造成肺部感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目前临床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的一种并列双套囊防感染长期留置气管插管,主要采用并列双套囊轮番充气来解决长期气管留置问题,而避免了重复压迫气管同一段粘膜,也避免了进行气管切开或更换其他气管插管的情况,适用于麻醉科和ICU、呼吸科及各种需气管插管进行控制呼吸或相应治疗的患者,特别是大多数需要长期留管,又要尽力避免肺部感染的患者,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几率,减少了患者痛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并列双套囊防感染长期留置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主气管、气管插管接口、两个充气管、两个充气阀、两个气囊、8个吸引孔、专用吸引管、侧孔组成,其特征在于气管插管接口2与主气管1连接;充气阀3和 充气阀6可以以两种不同颜色蓝、白来区分,相应的气囊5和气囊8与充气阀的颜色相对应,充气管4、7分别于充气阀3、6相连;其中主气管和普通气管插管一样可分为不同型号,医生可根据不同病人来选用合适的型号,且其病人端有侧孔,气管插管接口与主气管连接;两个充气阀可以以两种不同颜色蓝、白来区分,相应的气囊与充气阀的颜色相对应,两个充气管分别与两个充气阀相连;在双气囊之上各留出前后左右4个吸引孔,并引出专用的吸引管,而专用吸引管为一根吸痰管,其型号视主气管型号而定;在临床应用中医护人员可以随时根据套囊使用情况,吸出声门下至套囊上的分泌物,并可以很好的防止分泌物下流至肺部,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并列双套囊防感染长期留置气管插管,其包括:主气管1、气管插管接口2、充气阀3、充气管4、气囊5、充气阀6、充气管7、气囊8、吸引孔9、专用吸引管10、侧孔11;其中气管主气管1和普通气管插管一样可分为不同型号,医生可根据不同病人来选用合适的型号,且其病人端有侧孔11,气管插管接口2与主气管1连接;充气阀3和充气阀6可以以两种不同颜色蓝、白来区分,相应的气囊5和气囊8与充气阀的颜色相对应,充气管4、7分别于充气阀3、6相连;在双气囊5、8之上各留出前后左右4个吸引孔9,总共8个吸引孔9,并引出专用的吸引管10,而专用吸引管10实为一根吸痰管,其型号视主气管型号而定;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双套囊的使用情况吸出声门下至套囊上的分泌物,防止下流,并可进行灌洗,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并列双套囊防感染长期留置气管插管,在使用时按照常规插入单腔管并固定,将其中一个套囊打气充好,接呼吸机或麻醉机,然后通过该套囊上方的专用吸引管,把声门下至该套囊上的分泌吸出即可,如需长期留置,则可以在固定时间内把另一套囊充气,把原来充气的套囊放气,两个套囊轮番充气就可以保证气道粘膜有充分的休息时间,要注意的是在放气前要把声门下至原充气套囊上方的分泌物吸干净,而后更换套囊充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并列双套囊防感染长期留置气管插管,术后无需换管,即可保留较长时间,减少肺部感染的几率,不使用吸引器即可把套囊上方的分泌物吸出,使用方便快捷。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改变,所产生的功能作用未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世栋;王金江,未经张世栋;王金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60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