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细内窥镜用吸引式活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82412.9 | 申请日: | 2010-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21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富强;曾宪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博莱德光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0/04 | 分类号: | A61B1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何文彬 |
地址: | 101112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窥镜 吸引 活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活检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超细内窥镜用吸引式活检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疗方面,超细内窥镜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现有的超细内窥镜已经可以观察到人体细小腔道的内部图像。但是受到人体腔道直径和内窥镜直径的限制,现有的超细内窥镜一般没有通道或只有一个通道,用于冲洗注液,而不能通过常规活检器械,使得在内窥镜直视下进行病变部位的活检十分困难。目前在超细内窥镜直视下的取活检的方法有抽吸法和旋切法。抽吸法只能通过内窥镜通道抽吸一些组织液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检;旋切法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活检,但成功率较低。
参见图1和图2,现有技术的超细内窥镜旋切活检套管包括底座1及固定在底座1上的旋切套管2,其操作使用原理如图3a至图3e所示,旋切套管2连同内窥镜3一起进入人体腔道4,先通过内窥镜3找到需活检组织5,将旋切套管2向前移动,将需活检组织5套在旋切套管2头部的豁口1.1处,旋转旋切套管2切下组织,最后旋切套管2和内窥镜3带着切下的组织一同退出人体腔道4。
超细内窥镜是在细小的腔道内使用的,腔道和需活检的组织都很柔软,当旋切套管的豁口套在组织上旋转时,有些容易分离的组织可以切下,但是大多数组织只是被压扁变形,不能被分离,采集的组织量少因此活检的成功率较低,而且取下来的活检组织由于量小,往往达不到检验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采集的组织量 多,活检成功率加大的超细内窥镜用吸引式活检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细内窥镜用吸引式活检装置,包括底座及固定在底座上的旋切套管,所述的底座上设有吸引通道接口,所述吸引通道接口连接吸引装置。
所述的底座内设有用来密封内窥镜镜管与底座之间间隙的密封堵。
所述的吸引装置为注射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该装置是在旋切套管上增加了吸引功能,在旋切组织前先将组织吸引到旋切套管内,将吸引和旋切两个方法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旋切套管在人体腔道内进行活检的成功率,取出的活检组织量较原有方法增大许多。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旋切活检套管结构置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处放大图;
图3a至图3e为现有技术中超细内窥镜用旋切活检装置使用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旋切套管,3内窥镜,4人体腔道,5需活检组织,6吸引通道接口,7密封堵,8吸引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见图4,一种超细内窥镜用吸引式活检装置,包括底座1及固定在底座1上的旋切套管2,底座1上设有吸引通道接口6,吸引通道接口6连接吸引装置8吸引装置为注射器。底座1内设有用来密封内窥镜镜管与底座之间间隙的密封堵7。
本实用新型在原来的旋切套管上增加了吸引通道接口,该吸引通道接口优选为标准针头接口,可以连接注射器或其他吸引装置进行负压吸引,在底座与内窥镜连接部分还增加一个密封堵,该密封堵可以在内窥镜镜管上滑动,但是与镜管是密封的,在负压吸引时保证不从后面连接处漏气,以增加管内的吸力。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同现有装置的操作原理一样,只是在第3步,如图3c,将需要活检的组织套在旋切套管豁口处时,进行一次负压吸引,将需活检的组织吸引的旋切套管内,再进行旋切,此时旋切的组织量大,且成功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超细内窥镜使用过程中,临床医生对观察到的病变组织进行活检,以进一步判断病因的需求,本实用新型采用吸引和旋切组合方法,采集的组织量多,活检成功率加大。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病因。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博莱德光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博莱德光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824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