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88254.8 | 申请日: | 201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88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卢小青;卢格;庄建中;杨仁祥;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光电缆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9/02 | 分类号: | H01B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电动汽车 快速 充电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普及,使得与此相关的能源、环保和安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并重视。因此,开发高效节能、安全环保、舒适便捷的电动汽车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因具有无废气排放、低能耗、低噪声、安全等优点,使其在能源愈加紧缺的今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由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主要由蓄电池及电机两部分组成,因此要求电动汽车必须具备安全性和稳定性极高的电源传输线。
传统的电源传输线即电缆的结构为铜导体外包覆PVC绝缘材料,虽然能满足传输要求,但存在以下缺陷:耐温性差,长期连续最高工作温度仅能达到耐105℃,短期最高工作温度也仅能达到耐160℃。加工制造不够方便,安全可靠性较低。由于没有屏蔽层,因此电源线传输交流电时产生的电磁波极易对汽车内的智能电路系统产生干扰,甚至造成汽车智能系统的误操作或不能正常工作,引发安全事故。
为此,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用的电缆[申请号:CN97118555.7],采用冷却剂进行强制冷却,操作容易,可防止冷却管路受到损伤。在由绞合线绞合形成的内芯线的外周面上设置层间绝缘层,绞合线以螺旋状包在该层的外面,并设置外芯线。冷却管与构成外芯线的绞合线并行呈螺旋状设备。充电用电缆设置于外部的高频电源和充电联接器之间。在充电过程中,冷却水在冷却管中进行循环,使发热的线圈、铁芯被快速冷却。还有人发明了一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电缆[申请号:CN200710024557.9],它包括缆芯和包覆在缆芯外的绝缘层,特点是:所述的绝缘层外依序包覆有屏蔽层、隔离层以及护套层;所述的缆芯包括有多个彼此复绞的导电单元,每个导电单元包括多根彼此束绞地结合在一起的导电单丝。
上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性能和安全性能,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整体结构复杂,造价成本高,加工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便携式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电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便携式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电缆,包括若干根导线,在每根导线的外围分别套有绝缘层,其特征在于,本电缆还包括围于各所述导线外侧的包带层,在包带层内设有围护各所述导线的填充物,在包带层外围套有屏蔽层,在屏蔽层外围套有外护层。
由于设置了填充物,能够有效对导线进行保护,避免外界干扰,同时降低热量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设置了屏蔽层,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不会因电磁波而造成对汽车内的智能电路系统干扰。这里的填充物可以为油膏、纤膏等物质。
在上述的便携式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电缆中,所述的导线由退火实心铜导体制成。
在上述的便携式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电缆中,所述的外护层由无烟改性PVC制成。
在上述的便携式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电缆中,所述的导线的数量为三根,且三根导线相互绞合。
在上述的便携式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电缆中,所述的包带层由聚酯带绕制而成。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便携式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电缆的优点在于:1、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耐候性好,使用寿命长,能够长时间连续工作。2、易于加工制造,生产成本较低,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3、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不会因电磁波而造成对汽车内的智能电路系统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导线1、绝缘层2、包带层3、填充物4、屏蔽层5、外护层6。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便携式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电缆包括三根导线1,在每根导线1的外围分别套有绝缘层2。三根导线1相互绞合。本电缆还包括围于各所述导线1外侧的包带层3,包带层3由聚酯带绕制而成。
在包带层3内设有围护各所述导线1的填充物4,在包带层3外围套有屏蔽层5,在屏蔽层5外围套有外护层6。导线1由退火实心铜导体制成。外护层6由无烟改性PVC制成。这里的填充物4可以为油膏、纤膏等物质。由于设置了填充物4,能够有效对导线1进行保护,避免外界干扰,同时降低热量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设置了屏蔽层5,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不会因电磁波而造成对汽车内的智能电路系统干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光电缆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华光电缆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882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