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密度板生产线消防供水管网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88618.2 | 申请日: | 201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70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余三同;马锁金;朱晔;赵旺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7/07 | 分类号: | E03B7/07;E03B5/00;E03B11/1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2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度板 生产线 消防 供水 管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防供水管网,尤其涉及一种密度板生产线的消防供水管网。
背景技术
现有的密度板生产线消防供水管网与生产生活用水管网合二为一,供水管网上具有三台消防泵(其中一台是备用的)和两台稳压泵(其中一台是备用的)。为了满足生产线消防系统对水压的要求,平时两台消防泵是常开的。然而,满足生产生活用水所需的水压与消防系统水压相比要低的多,因此整个供水管网一直在高水压下运行,对供水设备存在很大隐患。而且,大量的电能消耗在消防泵上,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能,可延长供水设备寿命的密度板生产线消防供水管网。
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消防泵、第二消防泵、第一稳压泵、第二稳压泵、第一电极点压力表、第二电极点压力表、蓄水池和消防供水管路;所述第一消防泵、第二消防泵、第一稳压泵、第二稳压泵分别接在蓄水池和消防供水管路之间;第一电极点压力表和第二电极点压力表接在消防供水管路上。
当第一电极点压力表检测到密度板生产线消防供水管网的水压低于其预先设定的压力值时,第一稳压泵开启,从蓄水池中抽水以维持消防供水管网的水压。在发生火情时,用水量增大,消防供水管网的水压急剧下降,第二电极点压力表检测到密度板生产线消防供水管网的水压低于其预先设定的压力值时,第一消防泵开启,从蓄水池中抽水以维持消防管网的水压。本实用新型的消防供水管网与生产生活用水管网实现了分离,大大延长了供水管网上供水设备的寿命,而且平时消防供水管网中的泵是不工作的,而维持生产生活用水管网中的泵工作所消耗的电能较原供水管网又很少,从而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一蓄能罐,所述蓄能罐接在消防供水管路上。
蓄能罐起到防止消防供水管路中压力波动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上述蓄水池通过一阀门与生产生活用水管路相接。
在蓄水池中的水量不足时,打开阀门,生产生活用水管路中的水注入到蓄水池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上述蓄水池与生产工艺中用到的二次加热设备相连以收集蒸汽冷凝水。
收集二次加热设备冷凝水到蓄水池中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密度板生产线消防供水管网的原理图;
图2是消防供水管网与生产生活用水管网连接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消防供水管网包括第一消防泵1、第二消防泵2、第一稳压泵3、第二稳压泵4、第一电极点压力表5、第二电极点压力表6、蓄水池7、蓄能罐8和消防供水管路9。
上述第一消防泵1、第二消防泵2、第一稳压泵3、第二稳压泵4分别接在蓄水池7和消防供水管路9之间。第一电极点压力表5、第二电极点压力表6和蓄能罐8接在消防供水管路9上。
上述蓄水池7收集生产工艺中用到的二次加热设备的蒸汽冷凝水。
如图2所示,蓄水池7与生产生活用水管路10通过阀门11相接。
所述第一消防泵1和第二消防泵2均是55KW,第一稳压泵3和第二稳压泵4均是7.5KW。第一电极点压力表5的设定范围是12~13公斤,第二电极点压力表6的设定下限是10公斤。当第一电极点压力表5检测到消防供水管网的压力低于12公斤时,启动第一稳压泵3对管网进行补水加压,当压力达到13公斤时第一稳压泵3停止工作。第二稳压泵4作为备用。当第二电极点压力表6检测到消防供水管网的压力低于10公斤时,启动第一消防泵1对管网进行补水加压。第二消防泵2作为备用。生产生活用水管路10上接一台55KW消防泵12和两台18.5KW稳压泵13及14。平时只需开启18.5KW稳压泵13即可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另一18.5KW稳压泵14作为备用。在密度板生产线发生火情时,启动55KW消防泵12,打开阀门11,向蓄水池7中注水,以满足救火所需水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886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