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陶瓷电热水壶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88665.7 | 申请日: | 2010-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82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梁新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新荣 |
主分类号: | A47J27/21 | 分类号: | A47J27/21;A47J36/00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3 | 代理人: | 郭晓桂 |
地址: | 51025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 电热 水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水壶,特别是一种陶瓷电热水壶。
背景技术
陶瓷电热水壶是电水壶行业新兴起的一个分支,一般用于饭店、宾馆、家庭、办公室内共客人、家人快速烧开水。现有的陶瓷电热水壶,电发热盘和温控器等部件安装在陶瓷壶身底部,通过螺丝或卡环和陶瓷壶身连接,发热盘和温控器外面装一塑料外壳组成壶底,其优点在于,由于为流线型外表,因而时尚美观;发热盘隐藏在壶体内,因而无毒卫生,清洁方便;加热速度快,烧开一壶水无需等待太长时间。但其不足之处在于:陶瓷壶身和塑料壶底采用两段式连接,因为材料不一样,处在色差,其结合处存有空隙、错位,从外观上看不够平滑和协调,不够美观;为了连接发热盘及温控器,需要在陶瓷壶身上打孔,增加了工序,降低了生产效率;壶身和壶底的接合处有空隙,不易拆卸清洁,容易藏污纳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陶瓷电热水壶,其发热盘温控器等内置在陶瓷壶身内,壶身与壶底为一体,以提供一种外观美观且成本低的陶瓷电水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陶瓷电热水壶,包括底座和壶身,壶底置于底座上,底座和外接电源相连接,壶身安装于壶底上,壶身上有多个突出部,多个突出部之间组成卡位,发热盘置于卡位中。
另外,所述的突出部为凸起的筋圈,壶底上有倒扣,与突出部卡紧并扣装在壶身上。
发热盘亦可连接在弹性支撑码仔的一端,其另一端连接壶身内侧以提供支撑,壶底上有突出,保护弹性支撑码仔,防止其滑出,发热盘下表面装有温控器,壶底通过螺丝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温控器上。
在壶底上还装有蒸气支架并通过发热盘连通壶身,蒸气支架开口处连通温度控制器并可将蒸气送至温度控制器处;壶身的上部开口处设有与其相适应的壶盖,壶盖与壶身结合部有硅胶;发热盘侧面与壶身接触部设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陶瓷电热水壶,发热盘置于壶身上的突出部之间所构成的卡位中,并利用密封硅胶将其密封,这样可将壶身和壶底合为一体,不仅具有增强密封、减少污染的功能,还具有外表光滑的美观效果,而且相比传统电热水壶,由于无需在壶底打孔,因而可减少相关工艺流程,节省操作时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陶瓷电热水壶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陶瓷电热水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陶瓷电热水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壶底通过倒扣固定壶身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陶瓷电热水壶,壶底8置于底座1上,壶身2安装在壶底8上,壶身2上有多个突出部4,突出部4之间组成卡位5;壶底8下方有电源底座7可与外接电源相连,发热盘3置于卡位5中。
所述的突出部4亦可为凸起的筋圈,弹性支撑码仔10一端与发热盘3连接,另一端抵靠壶身2内侧靠近壶壁下端的突出部4处供以提供支撑,壶底8上有突出14,保护弹性支撑码仔10,防止其滑出,发热盘下表面装有温控器6,壶底8固定在温控器6上。
另外,如图4所示,壶底8上有一倒扣12与壶壁下端的突出部4组成卡位并固定。
卡位5中有密封硅胶用以密封发热盘3于壶身2,壶身2的上部开口处设有与其相适应的壶盖11,壶盖11与壶身2结合部有硅胶,发热盘3上表面与壶身接触部设有密封圈可将其壶身内部与外部形成更好的热隔绝状态。
在壶底8上还装有蒸气支架9并通过发热盘3连通壶身2,蒸气支架9开口处连通温度控制器6并可将蒸气送至温度控制器6处并引发其控制电热水壶的开关与闭合并提醒操作者水已经烧开,开关13可供操作者控制电热水壶的开关与闭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水壶,发热盘置于壶身上的突出部所构成的卡位中,并利用密封硅胶将其密封,这样可将壶身和壶底合为一体,不仅具有增强密封、减少污染的功能,还具有外表光滑的美观效果,而且相比传统电热水壶,由于无需在壶底打孔,因而可减少制造过程中的相关工艺流程,节省操作时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新荣,未经梁新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886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