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声门外气囊气管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92978.X | 申请日: | 2010-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88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张先芸 |
地址: | 4021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声门 气囊 气管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呼吸器具,尤其涉及一种声门外气囊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产生于18世纪。最初,气管导管是不带套囊的,常因导管与气管封闭不严致使误吸发生率较高,后来主要靠咽腔填塞湿纱布条来预防误吸和漏气,但效果不理想且操作繁琐。1928年Guede和Water建议采用带有套囊的气管导管,即在距离气管导管前端斜口约2cm处安装上套囊,经充气使气管导管在气管内形成密封,并避免呼吸道分泌物和胃内容物反流气管内误吸。至今,临床上使用的气管导管结构仍未改变,主要包括导气管、气囊和注气阀,导气管一端为置入端,另一端与衔接管连接,气囊套在导气管上并与导气管密封配合,注气阀通过注气管与气囊连通,气囊与导气管的置入端端面距离约为2cm。
目前通常使用的气管导管的气囊为大容量低压力气囊,该气囊虽然解决了漏气和误吸的缺陷,但同时也存在以下缺点:1、容易阻断与充气气囊接触的气管黏膜的毛细血管血流。理论上,要求充气后的气囊压力一般在30mmHg以内,作用于气管黏膜的压力不超过其毛细血管的压力(30mmHg),则气管局部黏膜不易发生血流不畅。但在临床应用中把握气囊压力有一定困难,临床医师要警惕局部黏膜缺血;2、有时插入困难。由于其套囊褶皱使导管增粗所致;3、在应用吸入麻醉期间,麻醉气体会渗入气囊内,引起囊内压升高;4、保留气管导管的时间受到限制。由于气管导管存在以上缺点,近年来,研究应用声门外人工气道如喉罩、喉通气管等成为现代麻醉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声门外人工气道虽然解决了气管导管所致气管黏膜缺血性损伤的缺陷,但存在漏气的缺陷,且可承受的气道压不高,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除传统气管导管的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同时解决漏气和误吸的缺陷的声门外气囊气管导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声门外气囊气管导管包括导气管、气囊和注气阀,所述导气管一端为置入端,另一端与衔接管连接,所述气囊套在导气管上并与导气管密封配合,所述注气阀通过注气管与气囊连通,所述气囊与导气管的置入端端面距离为3cm~6cm。
进一步,所述气囊为球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吸收传统气管导管和声门外人工气道优点的基础上,设计的声门外气囊气管导管具有如下优点:
1、使用时,导气管的置入端置入气管内,而气囊则位于声门外并与声门密封,因此,气囊不插入气管内,避免因气囊充气导致气管黏膜缺血性损伤。
2、避免导气管插入过深或过浅。由于导气管插入声门2cm后开始充气气囊,充气后的气囊抵达声门后则难以进入,因此,可有效保证导气管插入深度适当。
3、由于消除了充气气囊对气管壁的压迫,患者容易耐受;同时使用更安全,避免了插入气管内的气囊充气所致并发症。
4、拔出气管导管时,无需抽出气囊气体即可直接拔出气管导管,使用简便、快捷。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声门外气囊气管导管包括导气管1、气囊2和注气阀3。导气管1一端为置入端4,另一端与衔接管5连接,气囊2套在导气管1上并与导气管1密封配合,气囊2与导气管1的置入端端面距离为3cm~6cm,注气阀3通过注气管6与气囊2连通。本实施例中,气囊2为球形结构,球形结构的气囊2能与声门形成良好的密封效果。
导气管由聚氯乙烯材料制成,分为两种:普通导气管和带有金属螺旋丝的导气管;气囊由聚氯乙烯材料制成,为大容量低压力球形气囊。气囊的位置由传统气管导管距前端斜口2cm向后移至3cm~6cm,通常在4.5cm左右。使用该声门外气囊气管导管时,借助咽喉镜将导气管1的置入端4插入声门下气管内2cm时,将气囊2充气10ml;然后继续插入,直到气囊2顶住声门即可;通过注气阀3调节充气气囊2至60cmH2O;最后固定导气管,衔接管5可与其他呼吸设备连接,进行通气。由于插入气管内的导气管表面无气囊充气,从而消除了对气管的压迫,也防止了气管黏膜缺血性损伤。由于充气的球形气囊抵达声门外表面,且导气管的后端在固定时施以少量的推力使之传向前端,从而使气囊与声门形成良好的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未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929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