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储现混式混凝土搅拌车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00616.0 | 申请日: | 2010-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62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张俊华;黄国体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世纪中远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C5/42 | 分类号: | B28C5/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吴小灿 |
地址: | 44201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储现混式 混凝土 搅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自卸车和混凝土搅拌站技术,特别是一种分储现混式混凝土搅拌车。所述分储现混式混凝土搅拌车既具有工程自卸车的运输功能和自卸功能,同时又具有搅拌站的原料分储和现场搅拌生产混凝土的功能。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混凝土搅拌站主要由物料贮存系统、物料称量系统、物料输送系统、搅拌主机和电气控制系统和其他附属设施构成,占地大,投资大,而且生产出来的混凝土需要专用搅拌运输车送往建筑施工现场。所述专用搅拌运输车的搅拌只是一个防止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凝固的措施。
本发明人认为,这种混凝土生产和建筑施工现场脱节的状况给很多工程建设带来了不便;如果能够利用工程自卸车技术,使工程自卸车承载一个微型化的混凝土搅拌站即车载搅拌站,那就能够一揽子解决原料运输和现场生产混凝土的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便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供一种分储现混式混凝土搅拌车。所述分储现混式混凝土搅拌车既具有工程自卸车的运输功能和自卸功能,同时又具有搅拌站的原料分储和现场搅拌生产混凝土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分储现混式混凝土搅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卸车的车头和与车头连接的自卸车的底盘,以底盘为基础设置车载搅拌站,所述车载搅拌站通过底盘取力器获取动力源;所述车载搅拌站包括原料分储箱和相应的原料输出机构,所述原料输出机构安装在位于自卸车尾部的竖立端板上,所述竖立端板与底盘相连接;所述原料分储箱设置在底盘上,包括砂子储存箱、石子储存箱、水储存箱和水泥储存箱;在自卸车尾部的底架上连接有混凝土搅拌机构,所述混凝土搅拌机构包括对应原料输出机构输出口的接料漏斗以及与接料漏斗可动连接的具有混料推送段、匀料搅拌段和混凝土输送段的搅拌输送搅龙,所述搅拌输送搅龙与自卸车尾部的底架之间设置有周向摆动机构和俯仰顶持机构,用于实现搅拌输送搅龙输出口方向在一定范围内的三维自由定位。
所述原料分储箱设置有箱盖。
所述周向摆动机构为液压马达驱动的齿盘啮合机构。
所述俯仰顶持机构为液压顶杆机构。
所述水泥储存箱中设置有流化床,所述水泥储存箱的顶部设置有密封盖。
所述水储存箱的侧壁设置有液位计,顶部设置有进水口和溢流口;所述水储存箱通过液压水泵和快速接头管路直接连接接料漏斗,并在出水口处设置匀水器。
所述竖立端板上设置有主液压马达,所述主液压马达连接有主传动轴,所述主传动轴分别连接砂子出料搅拌传动轴和石子出料搅拌传动轴,并通过换档变速机构连接水泥出料控制机构。
所述搅拌输送搅龙独立设置有液压马达,所述液压马达位于搅拌输送搅龙输出口部位。
所述砂子储存箱和石子储存箱的底部靠近车头的部分连接底盘举升机构,以实现砂子和石子向车尾出料口的落料。
所述混凝土搅拌机构与自卸车尾部的底架为可拆分结构,所述竖立端板和水泥储存箱以及水储存箱为整体型模块结构,所述砂子储存箱和石子储存箱直接由自卸车车厢分割而成,所述整体型模块结构和所述混凝土搅拌机构上分别设置有悬链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分储现混式混凝土搅拌车,直接利用了工程自卸车技术,使工程自卸车承载一个微型化的混凝土搅拌站即车载搅拌站,一揽子解决了原料运输和现场生产混凝土的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便利。所述分储现混式混凝土搅拌车既具有工程自卸车的运输功能和自卸功能,同时又具有搅拌站的原料分储和现场搅拌生产混凝土的功能,完全可以取代现有的混凝土专用搅拌运输车。
附图说明
图1是分储现混式混凝土搅拌车结构示意图。
图2是分储现混式混凝土搅拌车举升结构示意图。
图3是分储现混式混凝土搅拌车功能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4是原料输出机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5是搅拌输送搅龙结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示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世纪中远车辆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世纪中远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006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