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离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01639.3 | 申请日: | 201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64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9 |
发明(设计)人: | 李继光;李光东;李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继光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C25D11/04;C02F1/52;C02F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0051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铝合金型材阳极氧化着色工艺过程中的废水分离器,特别指铝合金型材脱脂工段的清洗水处置专用的废水分离器。
背景技术
铝合金型材阳极氧化着色工艺生产过程中,铝合金型材在进行阳极氧化着色前必须进行预处理,以去除铝合金挤压材在生产过程中表面粘附的油脂、细小的砂粒等,使其露出洁净的铝基体。目前国内传统的做法是,脱脂工段的清洗水经中和絮凝后直接送入沉淀池沉淀,存在着废水中油污和絮状颗粒物不能很好的分离,而沉淀于池底的泥状物又不易清理,结果导致废水处理效率低下,废水池占地空间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离器,待处理废水在进入沉淀池前先进入分离器中进行前置处理。依据流体力学中离心分离的原理,本分离器设计成上大下小的立式圆筒状,废水由具有一定偏心角的进水孔进入,在分离器中部形成具有一定流速的旋转水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絮状颗粒物由分离器底部浓浆水排孔排出,含油废水缓慢旋转上升至内筒顶端溢流进入中筒内,再由中筒内溢流至外筒内,利用油和水比重的不同,从中筒溢流进入外筒的即是含油废水,含油废水由外筒底部的4个含油水排孔排出,中水由中筒底部的4个 中水排孔排出,各排水孔设置在A-A剖面所示的轴线上,各排水孔排水量总和设计成进水量的1.10~1.25倍,以便于调节流量;中筒溢流入外筒的流量由中筒底部的中水排孔控制。本分离器采用人工手动控制,如果在进水孔和各排水孔处设置传感器,则可以实现自动控制。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由如下方案实现:分离器特征是:所述分离器为上大下小的变径圆柱体,上端为三级变径的套筒,下部为上大下小的圆台体,圆台体与中心线的夹角为8°~15°;在分离器中间偏心设置一个进水孔,从C-C剖面图看,进水孔中心线与X轴夹角为35°~45°;分离器由2mm厚不锈钢板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分离器实现了油污和絮状颗粒物一次性同步分离,相比传统的沉淀池沉淀法,极大的提高了废水的处理效率,实验证明:单极(单个)使用,油污去除率可达到75%~83%,絮状颗粒物去除率可达到80%~86%,如果多极串联使用(三级以上),前述两者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很好的实现了油污、絮状颗粒物、中水三者的动态有效分离,减轻了沉淀池的负担使原设置的沉淀池可变为中水贮池使用;本分离器还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占地面积小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主视图
图2是A-A剖面
图3是B-B剖面
图4是C-C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分离器外形为立式变径圆柱体结构,筒体采用不锈钢板制作;分离器上端内部结构为三层环套状,如B-B剖面所示,内筒最低,三层圆筒顶端各相差100mm;外层顶部为带拉手的可开启圆盖,供维护使用;分离器含油水排孔共计4个,中水排孔共计4个,浓浆水排孔1个,均设置在A-A剖面所示的轴线上;分离器各排水孔流量之和为进水孔流量的1.10~1.25倍,便于调节;分离器下部倒置圆台端面与轴线夹角为8°~15°;分离器中间偏心设置1个进水孔,如C-C剖面所示,进水孔中心线与X轴夹角为35°~45°,该分离器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实现了废水中油污、絮状颗粒物、中水三者同步动态有效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继光,未经李继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016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防腐型平衡流场扰流子
- 下一篇:一种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