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脱扣石墨电极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05641.8 | 申请日: | 201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089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杨远继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7/10 | 分类号: | H05B7/10;H05B7/07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0 | 代理人: | 杨海燕 |
地址: | 6101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脱扣 石墨电极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脱扣石墨电极接头。
背景技术:
石墨电极是用在钢铁工业中熔化金属和其它成份,熔化金属所需热量是电流通过一组或多个通常是三组电极在电极与金属之间形成电弧产生。每组电极是通过接头将单支电极连接起来,始终保持一定的长度伸进熔炉中而不断被消耗。
连接电极的要求是通过接头连接的两电极本体的两端面,在整个使用过程中都必须保持紧密接触,不能产生一丝一毫的缝隙,否则连结两电极的接头极易折断,影响生产的连续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方面因电弧的原因会产生巨剧的震动,使连结部位产生松动,产生的磁场力方向相反,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使连结在下端的电极旋转,根据右手螺旋定律下端电极旋转的方向正是松退的方向,因而会使连结的两端面出现缝隙。
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两端面连结好之后再在连结处打销。这种方法是由钢厂自身操作,极为不便,90%的钢厂都已淘汰了这种原始的方法。第二种是利用接头膏结焦防止脱扣。电极生产厂家根据接头直径的大小在接头上打2-4个孔,然后在孔里装上接头膏(接头膏是一种在140℃可熔化,在300℃以上结焦的膏)。在电极使用过程中,随着接头温度的升高,接头膏熔化并从孔中流出,在接头与电极连结的丝扣上结焦,达到阻止电极在外力作用下退扣的目的。目前这种方法是本行业通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达到防脱扣的目的必须要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1、接头膏必须要从孔中流出,要在接头与电极接触的丝扣上结焦,而不能在孔里结焦。
2、接头膏从孔中流出后要集中在局部结焦,而不能延展到各处,否则保证不了局部的结焦量达不到防脱扣的目的。
3、接头膏的量越多越好,这样结焦量才越多,防脱扣的效果才越好。但装接头膏的孔的深度和直径都不能太大,否则会影响到接头的强度,因此为了保证流出的结焦量,要求孔内的接头膏流出的越多越好。
但目前这种方法有很大的缺陷,不能达到以上技术要求,所以各厂家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都存在脱扣现象。其缺陷:
1.接头上用来装接头膏的孔都是垂直于接头轴线,接头膏主要是由沥青加一定比例的炭微粉再配一些发泡剂混合而成,接头膏熔化后必须要靠发泡剂的体积膨胀才能将熔化物出孔中推出,以达到在接头与电极接触的丝扣上结焦的目的。但尽管有发泡剂的作用,从孔中流出的量最多也只有1/2。
2.如果要减少孔内残留量,就要增加发泡剂的量以增大体积膨胀,这样就满足不了上述技术条件2,达不到目的。
3、如果用加大装接头膏的孔的深度和直径来满足结焦量的要求,这样做会影响到接头的强度,反而得不偿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阻止接头与电极本体的松退,锁扣能力大大提高,减少电极脱落或接头折断安全事故的防脱扣石墨电极接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脱扣石墨电极接头,接头上有装接头膏的孔,其关键技术是:装接头膏的孔向下倾斜形成斜孔。
本实用新型的接头3的任一位置上打2-4个用来装接头膏的斜孔4,斜孔4与接头3轴线成一定角度向下倾斜,与水平面成20-60度角,该斜孔4的直径10-35mm,深度30-50mm。
为验证本实用新型取得的突出效果,本发明人做了如下对比试验:
实验一:
如图3所示,直形孔装栓,接头膏熔化后流出量仅有装入量的50%。
如图1所示,斜孔装栓,接头膏熔化后流出量可达到装入量的90%。
实验二:
在国内钢厂使用电炉实际试验。所用电炉容量30吨,使用电极φ400*1800,接头φ400T3,打直形孔φ30*40,打斜孔φ30*40,斜度与水平成20-30度角各30个接头。为了充分体现两种不同孔形装栓方式所起的作用,连结电极时不必扭紧,上下电极端面留下0.2mm(用塞尺测控)空隙。在电极使用到炉盖孔位置时测量上下电极端面空隙,当空隙≥1mm时视为退扣。
使用结果如下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056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