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09301.2 | 申请日: | 2010-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39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吴荣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4/24;H01B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连接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改变导电端子与线缆之间连接方式的低构形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线缆连接器组件大多包括绝缘本体、组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与这些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线缆包括若干芯线以及包覆于芯线外周的绝缘外皮,芯线分别与每一导电端子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从而使信号可在线缆与导电端子之间传递。
在这些线缆连接器组件中,通常采取圆形形状的线缆来达到与所述导电端子的电性连接,由于线缆结构的圆形形状最终导致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整体高度很高,并不能满足线缆连接器组件结构小型化的需求。且由于现有线缆连接器组件中线缆分别与每一个导电端子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信号可在线缆与导电端子之间传递。
然而,采用焊接方式使导电端子与线缆中的芯线实现电性连接,存在如下问题:首先,需要将线缆末端的绝缘外皮剥除,使内部的芯线暴露出来,然后还需要将每一芯线外面的绝缘层剥除,并使其内的导体露出来,以方便其与导电端子之间的焊接;且暴露出绝缘外皮的芯线易成凌乱状态,需要先将其整理,然后才能焊接。显然,采用焊接方式实现线缆与端子之间的连接方式步骤较为繁琐复杂,易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其次,焊接方式需要用到焊锡等材料,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当今绿色科技及环保产品的发展趋势。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上述技术上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改变导电端子与线缆之间 连接方式的低构形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前端的平坦的第一对接部及后端的第一刺破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前端的弹性的第二对接部及后端的第二刺破部,所述第一对接部位于第二对接部的前方,所述线缆包括与第一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第一导线和与第二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间隔排成一排,所述第一刺破部与第一导线刺破相连,所述第二刺破部与第二导线刺破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线缆为扁平形状,在与所述端子相连接时可以降低增个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高度,又由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中的线缆通过刺破相连的方式完成所述线缆与端子之间的连接进而满足线缆连接器组件制程简单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4是图3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5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6是图5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又一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7是图6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8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9是图8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沿线A-A的剖视图。
图10是图6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沿线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第一端子2、成型于所述第一端子2外围的绝缘本体1、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的第二端子3、与所述第一端子2及第二端子3电性连接的线缆4及遮蔽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的金属壳体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093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