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脱离带电检修式过电压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13896.9 | 申请日: | 2010-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02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敬彪;杨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28 | 分类号: | H02H7/2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柏子雵 |
地址: | 20161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离 带电 检修 过电压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配电网及变电站的过电压保护器,可用于配电网及变电站的过电压保护,主要用于10kV输变电系统,属于过电压保护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过电压保护器以其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运行安全可靠、保护特性好等绝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10kV及以上的电压领域,用于保护配电网及输变电系统免受过电压的侵害。目前10kV输变电系统过电压采用单相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运行一段时间后,若发生老化避雷器失去作用。这时没有可见标志,无法确定是否更换。需要更换新的避雷器时,只有带电作业或线路拉闸停电。采用单相对地绝缘,没有双重的绝缘保护。总而言之,现有的过电压保护器的缺点是:不能带电检测、维修与更换;避雷器发生故障时,无可见标志;单相对地绝缘,运行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电检修的有可见故障标的一种金属氧化物过电压保护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脱离带电检修式过电压保护装置,包括绝缘子及避雷器,其特征在于,绝缘子通过上接线端子和上支架设于上动触头的上端,避雷器的下端连接脱离器,避雷器的下端通过可投、可拆卸的跌落式机构与下动触头相连。
所述可投、可拆卸的跌落式机构包括包箍,包箍的一端与所述避雷器相固定,另一端固定在下支架上,触头弹片连接在下动触头上,并与下动触头一起设于下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是将避雷器和绝缘子装在可自由跌落的装置上,实现自由开断。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采用多元件组合,结构先进,可以在正常运行带电情况时检测、维修和更换;避雷器长时间运行后,容易老化,当达到寿命时,脱离器动作,产生可见标志;对地采用双绝缘,提高运行的可靠性;脱离动作灵敏,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脱离带电检修式过电压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脱离带电检修式过电压保护装置,由绝缘子1、上接线端子组合2、上支架3、上动触头4、避雷器5、包箍6、脱离器7、触头弹片8、下支架9、下动触头组成10。
绝缘子1通过上接线端子2和上支架3安装在上动触头4上端,然后再安装避雷器5,避雷器5下端连接脱离器7,包箍6一端固定在避雷器5的下面,另一端固定在下支架9上,触头弹片8连接在下动触头10上并一起安装在下支架上。
脱离带电检修式过电压保护装置是将避雷器5改装后巧妙的安装在可投、可卸式的跌落式机构上,达到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可以借助绝缘拉闸操纵杆方便地对避雷器进行检测、维修与更换,不但保证了线路的畅通,而且大大地减少了电力维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时间,特别适合于不宜停电的场所,如通讯、机场、车站、医院、繁华商业区等。
带电检修式过电压保护器增加了脱离器7,避雷器5被雷击过电后,如果避雷器5外观无损坏时,人工用眼观察是较难发现的,这使寻找故障点进行修复很费时。另一方面具有带电检修的特点,避雷器5故障后由于仍与电网连接,更换新的避雷器5时要么带电作业,要么线路应拉闸停电,给修复更换工作造成很大麻烦,也拖延了电网恢复时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离带电检修式过电压保护装置出现故障时,利用工频短路电流让脱离器7动作,使脱离器7接地端自动脱开,避雷5器翻落,退出运行以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并易于维护人员及时发现进行维护和更换。本脱离带电检修式过电压保护装置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热爆式脱离器,具有动作速度快,动作电流范围广,又能耐受规定电流冲击和动作负载的优点。
避雷器5采用的金属氧化物电阻片,具有优异的非线性伏-安特性,工作时,当系统出现大气过电压或操作过电压时,金属氧化物电阻片呈现低电阻,将系统过电压限制在较低的水平,从而可靠地保护了电力设备;在系统正常运行时,金属氧化物电阻片呈现高电阻,避雷器只通过微安级电流,系统与地隔离,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38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