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辊道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15447.8 | 申请日: | 2010-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113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卢立锋;王君国;张新杰;梁猛;王斌;王庆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9/00 | 分类号: | B21B3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吕志英 |
地址: | 300301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轧机 脱管机 之间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辊道连接结构,在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辊道采用单辊液压缸驱动单独进行升降动作。
背景技术
在现有无缝钢管生产设备连轧工序的过程中,在钢管尾翅比较大的时候,尾翅与辊道接触产生磕凹缺陷,影响了产品质量及成材率。磕凹缺陷主要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在生产薄壁管尤其是气瓶管、套管和管线管等内表面要求比较严的钢管时,由于钢管尾部尾翅比较大,在连轧机抛钢后,钢管在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辊道运行时,尾翅与辊道接触时钢管跳起,当尾翅经过辊道后钢管下落磕在辊道表面,由于内表面有芯棒,因此在内、外表面产生磕凹缺陷,在经过脱管机和定径机拉伸后,外表面变得比较平滑,在内表面产生磕凹缺陷;另一个原因就是连轧机抛钢时抖动,荒管带芯棒磕在连轧和脱管机辊道上产生的。磕凹缺陷危害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钢管轧制壁厚在12mm以下的薄壁管时,在磕凹的位置壁厚经常薄超下线,造成钢管需要再切和废品的比较多。
在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运输方式在最初是按照外商提供参数进行设计的,设备的辊道是固定的,采用辊道直接固定在横梁上,而横梁根据出连轧机钢管的外径不同,通过丝杆进行调整。最初在生产时,主要通过在辊道下面加聚氨酯垫及增加辊道个数来调整。但效果不明显,后来通过辊道下面调整聚氨酯垫厚度不同来实现辊道阶梯布置,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磕凹缺陷,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由于轧制薄壁管时磕凹缺陷的存在,不但影响钢管内表面的美观,而且由于缺陷位置经常出现壁厚超下限,需要再切的较多,影响钢管的成材率。
由于轧制薄壁管时钢管尾翅不能够消除,因此只能通过调整钢管在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运行时的稳定性来解决磕凹缺陷的产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辊道连接结构,因此采用单辊单独使用液压驱动装置来实现辊道的自动升降,从而达到在钢管尾翅到达之前依次下降,然后再依次升起,以利于减少钢管尾翅与巷道辊道接触,避免磕凹缺陷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辊道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固定在巷道辊道的大梁上,其中:该连接结构包括有升降辊底座、辊道托架、轴承座、液压缸、曲臂及液压缸支承座,在巷道辊道的大梁上分别固定有升降辊底座和固定液压缸的液压缸支承座,在升降辊底座上固定辊道托架,在辊道托架上固定有轴承座,液压缸通过曲臂与轴承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对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巷道辊道结构改进,改为单辊由液压缸驱动可以单独升降的动作方式,并通过程序设计对巷道辊道上升和下降时间进行控制,使钢管尾翅到达巷道辊道前,辊道依次下降,尾翅过后,巷道辊道再依次升起,避免钢管尾翅与巷道辊道接触,避免了磕凹缺陷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辊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输送巷道体 2、升降辊底座 3、辊道托架 4、轴承座
5、液压缸 6、曲臂 7、液压缸支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辊道连接结构加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辊道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固定在巷道辊道的大梁上,该连接结构包括有升降辊底座2、辊道托架3、轴承座4、液压缸5、曲臂6及液压缸支承座7,在巷道辊道的大梁上分别固定有升降辊底座2和固定液压缸5的液压缸支承座7,在升降辊底座2上固定辊道托架3,在辊道托架3上固定有轴承座4,液压缸5通过曲臂6与轴承座4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辊道连接结构是这样实现的: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巷道辊道主要就是起传输作用,当钢管在连轧机五架抛钢后,巷道辊道1~4个根据五架抛钢延时在管尾到达辊道前依次进行下降,当管尾通过辊道后再依次升起,从而达到避开钢管管尾尾翅,避免磕凹和磕瘪缺陷产生。
由于对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巷道辊道结构改进,巷道辊道大梁上固定升降辊底座2,在升降辊底座2上固定辊道托架3,在轴承座4上将辊道托架3固定,液压缸支承座7固定在巷道辊道大梁上,液压缸5通过曲臂6与轴承座4连接,整个巷道辊道大梁上共有四个相同的本实用新型的连轧机和脱管机之间的辊道连接结构,都是独立连接的。这样通过程序控制就可以实现辊道的单独动作。当钢管抛钢后,在钢管尾翅到达辊道时,通过程序控制延时,使辊道在钢管尾翅到达之前依次下降,以利于避开钢管尾翅,从而避免了磕凹缺陷产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54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